赤霄_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朝 (第2/4页)

正常,许琛那每月一封的家书也都毫无破绽。北疆的风难道就真的那么烈吗?有孙白薇在军中,竟然也没能让他养回来?

    “知白。”夏翊清轻声唤道。

    “嗯……”许琛缓缓睁开眼,愣了一会儿才说道,“你收拾好了?那就走吧。”

    “时间还早。”夏翊清扯了个谎,“我还有些累,你再陪我歇一会儿好不好?”

    许琛拉着夏翊清坐到了榻上,说:“只能再歇半个时辰,不然该失礼了。”

    “好。”夏翊清靠在许琛的怀里不再出声,等听到许琛平稳的呼吸声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坐起来,给许琛搭上了薄被。许琛看起来太累了,哪怕让他多睡半个时辰也是好的。

    帝崩之后,大殓、成服、小大祥、祭礼,虽然以日易月,但也足过了一个月才完成除服祭礼。

    送葬那天,十六驾马车拉着棺椁前往皇陵,一路哀乐肃穆。新帝被那从未见识过的阵仗吓到嚎啕大哭,太后和寭王在新帝身旁低声劝慰。如今仲渊权势最大的三个人,站在先帝的灵车之后,竟然真的有了些母慈子孝,长兄如父的温情。

    无论开宇帝生前如何多疑自负,也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在位二十二年,他将仲渊从濒临灭国的险地之中拉了出来,并让国家恢复了生机,甚至比前朝还要强盛。夏祯这一生,无愧于他这“开宇”的年号,未来史书评判,他注定是个优秀的帝王。

    一切尘埃落定,新帝和太后共同用印下旨,次年改元为“太康”。

    太后下旨,新帝年幼,除每月朔望大朝会以外,小朝会皇帝不露面,全部由寭王代行,寭王婉拒了太后的赐座,与众臣一同立侍于紫宸殿和垂拱殿,开始了摄政。

    寭王的摄政生涯,是以三道红折开始的。

    「北疆玄狼部一夜之间侵占边塞六城。」

    「南凉、南昭、吴国、淳燕联合出兵,八十万大军压境。」

    「西域依耐、渠勒、蒲卢、龟兹共同起事,二十五万大军正朝着边境突来。」

    内阁虽名为“阁”,但实际上只是勤政殿旁边的一排低矮庑房,平常内阁大臣在里面办公也就罢了,如今名为“摄政”实则掌权的寭王也天天窝在这庑房里跟大臣们同吃同喝,连个单独的房间都没有,实在不像样子。于是内宫监在太后的授意下,将庑房中最大一间向南的房间腾了出来,挂上个“宣政处”的匾,做为寭王单独办公的地方,其实就相当于皇上的勤政殿了。

    三道红折此刻正放在宣政处寭王的案前,下方站着的大小官员都低头不语。

    夏翊清双唇轻启,只说了一个字:“打。”

    “王爷三思,”御史大夫方崎出列,“南境只有五十万兵,西域也只有十多万,如今西南两境敌军加起来就已过百万,更遑论还有北疆。如果三线开战,恐怕顾此失彼啊!”

    夏翊清没有理会方崎,转而问冯墨儒:“冯尚书,兵部的库存够支撑多久?”

    冯墨儒躬身道:“四线开战,可用三年。”

    夏翊清又问:“户部的钱够吗?”

    甘崇回话:“足够。”

    “那就打。”夏翊清的语气十分坚定,“有多少兵,怎么用兵,该怎么打,不是御史台该cao心的,我仲渊武将还没死绝!”

    方崎不敢再说话。

    “去请定远公和平宁侯来。”夏翊清说完,立刻有内侍小跑着出宫去了。

    “三境同时起事,无非是看先帝驾崩,新帝年幼。”夏翊清继续对宣政处里的一众官员说道,“此时绝不能退。就算亲自披挂上阵,也必须守住先帝留下的疆土。我知道前些年耶兰一战让诸位心有余悸,但若这时退了,便会给周围国家留下一个新帝软弱的印象。诸位是想让仲渊再回到永业年间吗?”

    站着的众人都低头垂手,不敢再多说话。

    夏翊清话说到位了,于是放缓了语气:“各位大人辛苦了,去忙吧。”

    当天下午,几道旨意从宣政处发出,送往三境前线。

    当初定远公和平宁侯回京的时候,特意把骁骑卫全数留在了北疆,为的就是镇住草原,所以这一次,定远公去往西域,平宁侯奔赴南境,北疆草原有纪寒和覃岷将军在,暂时不会有太大问题。

    十月初八夜,平宁侯亲自带领一队人沿着南昭和南凉的军营边界溜达了一圈,同时还有另外一批人在吴国和淳燕的军帐中穿行而过。等南境联军发现异样的时候,这群人早就不见踪影了。

    南境联军觉得不妙,大半夜点兵搜营,结果没人死伤,粮草安稳,战马无忧,连之前平宁侯对付耶兰时候用的火油都没有。

    南境那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