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宋_第171章 赵元帅夤夜忧国事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1章 赵元帅夤夜忧国事⑴ (第2/2页)

原因,都是重文轻武带来的恶果。

    重文轻武是赵鼎城的祖宗赵匡胤提出来的,尽管对巩固政权好处多多,但文臣苦读书,武将不练兵成了潮流后,边防军备日渐薄弱。

    辽国和西夏还有南边的夷狄,就是抓住中原王朝重文轻武的弱点举兵犯境。

    辽国的萧太后,夏国的李元昊,是火中取栗的枭雄,他们都是野心勃勃,想从中原这块大蛋糕上切一份羹。

    戎狄一犯境,朝廷便着慌,文臣武将全被遣派第一线,范仲淹、赵鼎城这样的秀才也不例外,成了首当其冲的将领。

    自宋太宗“北伐”大败后,宋庭和辽国的军事形势极不利于宋。

    宋真宗即位后,辽不断南下sao扰,宋军屡遭败绩,彼于奔命。

    朝廷内外,忧虑重重。宋真宗改变策略,调运民间防御力量加强边防的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

    加上李继迁在1004年初被吐蕃人箭射而死,西北形势暂时缓和,朝廷有时间腾出精力对付辽国。

    辽圣宗举兵南下攻宋,有转移内部矛盾、巩固统治地位的因素;而宋廷以硬对硬,狠狠敲了辽国一棒子,最终形成澶渊和盟。

    澶渊和盟前的辽国有内忧,宋庭却是内部稳定。

    澶渊和盟前的辽军骑兵极其强盛,尤其是铁林军,几乎没有劲敌。这是草原民族的优势。

    但澶渊和盟前的宋庭由于推行重文轻武国策,兵虽不少,数十年之间经常打败仗,士气非常低落。

    铁腕儿宰相寇准力挺宋真宗“亲征”,目的就是鼓舞士气。

    辽军号称二十万一路南下,很快到达横跨黄河的澶州,离开封只是咫尺之遥;辽军一旦越过黄河,则无天然屏障,占领宋庭帝都,易如反掌。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策划的澶渊之战,无疑具有左右乾坤的作用。

    其实澶渊之战宋辽双方仅进行了小的接触战,宋军小胜,即签定和约,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共30万匹两。

    打胜仗还给人家赔偿,这不把事情颠倒了吗?其实宋庭不是傻瓜,他们算过账,只要不再打仗,少量的赔偿(应该是馈赠)很划算。

    30匹两是什么概念呢?和约签定的次年(1006),宋年收入总计为6373余万(贯石匹两斤),真宗末年(1021)达14029.81万(金银钱米丝绵等二十项合计)。

    其中绸绢绫布等纺织品为近1500万匹,银为88.39万两。

    短短15年时间,宋朝的经济总量就翻了一番还多,足见和平对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