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11章 万岁山吴玠射雁(2) (第1/2页)
徽宗说着,情不自禁地朗诵起《长安望秋》来: 云物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朗诵完毕,徽宗又深情并茂地进行释解: 《长安望秋》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诗中中动静结合十分奇妙: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恰到好处。 此诗烘托、渲染,手法新颖:作者通过寥落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真切画面,感情充沛,饶有韵味。 全诗引发联想,意境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见归雁思乡里、怀故人的情思,长笛一声,深长而有久远…… 徽宗对《长安望秋》精道地释解,使吴玠和莫小儿瞠目结舌。 吴玠和莫小儿都懂一点诗词,闲暇时还作上几句,聊以致兴,可和徽宗皇帝一比,简直是凤凰和麻雀的比率。 吴玠心中说道:徽宗皇帝治理国家多显无能,吟诗作画却是奇才,真正的文曲星下凡呀! 吴玠未穿越前在羊角拐中学读书时,曾去省上的博物馆看过宋徽宗的字画展览,那时候的时间距离北宋宣和年间已经有近千年之久,可宋徽宗书画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的意境造诣,至今还牢牢印记在吴玠的脑海中。 吴玠记得最清楚的是宋徽宗的《听琴图》。 《听琴图》中主人公居中危坐,作道士打扮,双手轻拨琴弦,应该就是宋徽宗本人。 因为宋徽宗笃信道教,故后人推测抚琴者便是赵佶。 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应为丞相蔡京;左一人纱帽绿袍;其后一蓬头童子;三人神态惟妙惟肖;描绘细致至极;人物表情和画面气氛引人人胜。 中国古代帝王画像多为宫廷画师所做,像《听琴图》这样的帝王“自画像”实为罕见。 又一震撼是宋徽宗的书法《欲借、风霜二诗帖》。 《欲借》: 欲借嵯峨万仞崇, 故将工巧状层峰。 数寻苍色如烟合, 一片盘根似藓封。 院宇接连常籍竹, 池亭掩映却凭松。 分明装出依岩寺, 只欠清宵几韵钟。 《风霜》: 风霜正蜡晨, 早见几枝新。 预荷东皇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