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 (第1/1页)
齐涉江和李敬到的时候是下午,不到演出的时候,曾文和孟静远正在给徒弟说活儿,柳泉海和他们也是前后脚便到了。 老头们和齐涉江到角落去说话,曾文和孟静远对这年轻人可太好奇了,按照柳泉海的说法,他的单口相声功力完全像是一个成熟的艺人,这难道也是在海外磨炼出来的吗? 柳泉海的孙子小柳也跟着来了,他没凑过去,被园子里其他演员给围住了,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演员,平时都熟识。 “怎么的,那不是那谁么,菠萝台的那谁,他妈是夏一苇。怎么上这儿来了?” “小柳不是分享过这人唱大鼓吗?特好笑那个。” “你们没看网上的爆料么,我怀疑他来找师父买段子!” “胡说八道,那柳师爷来是干什么?” 网上的消息大家不是每时每条都看着,这会儿不明就里,小柳是唯一知道内情的了,他以前还和人一起嘲笑齐涉江的唱腔,现在脸都红了,“行了行了,都别说了。你们知道什么,他很厉害的。” 众人愣了一下,随即哄笑起来,以为小柳在开玩笑。 小柳:“……” “安静一点,小兔崽子们!”曾文在那头嚷了一声,“拿把弦子过来!” 立刻有人拿了把三弦过去,本想递给曾文,却见齐涉江把三弦接了过去,原来是他要弹。没听过齐涉江弹弦子的人,难免有点异色了。 …… 齐涉江刚才给曾文等人介绍了一下子弟书的唱腔,例如雀尾、凤凰三点头、海底捞月、等等,子弟书的唱腔繁多华丽,光是他继承下来的,都有百种之多。 词以七言为主,用三弦作为伴奏,所以也叫清音子弟书。 “这是个全一回的短篇,叫《灵官庙》。”齐涉江稍作解释。 子弟书篇幅要短有一回的,要长有三十多回的。也不尽然是唱,也有少数说白,只是失传后,后人对着存留下来的文本,也不知哪里唱哪里念。 齐涉江一拨弦子,先念前头的诗篇:“哪是冤家哪是恩,三生石畔注前因。皆缘欠彼风流债,才惹怜香惜玉心。佛地翻成歌舞地,空门变作是非门。” 再入唱段,“正遇着中元已过不寒不暖,灵官庙广真姑子摆酒庆贺生辰。专请朝中显贵臣,还有那久搅久闹的堂客夫人。也有亲藩与国同休称为屏捍,也有官宦时代书香掌丝纶。也有经商家财万贯,也有应役广交衙门……” 字字句句唱来,颇像京韵大鼓,但绝非鼓书,曲调多了一分清丽洒脱。 不远处憋着围观的演员们都迷糊了,《何必西厢》他们听着能误会成鼓词,那是因为有一样的鼓曲,但是这篇《灵官庙》大鼓里没有啊,闻所未闻。 而且亲耳听他弹唱,弦子弹得是真好,与唱段也合,这么一听,怎么越发觉得不大像是跑调呢? 有人隐约抓到了一点想法,难道,这人唱得根本就不是大鼓? 那边齐涉江已经唱完了一篇,不知和他们师父又说了些什么,放下弦子,竟是清唱起了京韵大鼓版的《何必西厢》。 现今所有大鼓中,和子弟书最相似的,就数京韵大鼓了。在节拍、韵律上,京韵大鼓可以说是子弟书的“嫡系传人”。 其外,京韵大鼓也借鉴了戏曲唱腔、京戏表演。 唱到句末,齐涉江用到京韵大鼓里经典的甩腔,从低音一下翻高,然后再往下,最后在主音上头结束,音域之广,对嗓音掌握之精准,以及京韵大鼓的韵味,可说展露无遗! 细细一品,这不仅是在唱,而且是学唱,学得像极了京韵大鼓名家穆大师。 同一个题材,子弟书和京韵大鼓版本,现在齐涉江都唱过了。只要听了齐涉江唱京韵大鼓,就绝不会怀疑他的子弟书是跑调。 那堆演员心里顿时一群羊驼飞奔而过。 “卧槽!” “……这人吃大鼓长大么??” “谁,谁说他花瓶来的?!” 这要是花瓶,他们干脆找条缝钻进去好了! 他们作为相声演员,多少也是学了各种曲艺的,尤其大鼓流传甚远,这下完全能确定了,齐涉江之前绝对没有跑调!这穆派大鼓,味儿别提多正了! ——待他们知道,齐涉江唱的其实是子弟书时,岂止是找条缝钻进去,真想撞死在台上啊。 …… 齐涉江有京戏功底,又会子弟书,学很多鼓曲都是事半功倍,尤其京韵大鼓。而且他绝对不会串味儿,学什么就是什么。学完了京韵大鼓,又给他们模仿梅花大鼓、京东大鼓、琴书等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