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八次奇妙人生_第10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4节 (第2/2页)

抢夺儿子和丈夫的关注的本能矛盾……

    还有婆婆娇惯儿子,希望儿媳承担大部分家务的不公平……

    接下来的三年简直水深火热……

    压抑、隐忍、抑郁、背后的抱怨、夹板气的男人……矛盾重重,乃至爆发。

    李如洗仿佛看了一场婆媳剧,又好像看了自己当初那个时期的低配版。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低配,她当初也没多高配。

    只不过他们当时有房子,而这对夫妻是租的房子而已。

    还有,他们的收入略高一些。

    可略高真的只是略高,当初还背负着房贷的他们,若是没有经济压力,怎么可能刚生完孩子几个月,李如洗就回到职场打拼呢?

    说真的,这个张敏的mama,于晨洁的婆婆,虽然素质不高,其实还比陈琢理mama强些呢,至少,她还是好好带孩子的,也没太多坏心眼。

    婆婆走的时候,于晨洁开心极了。

    他们一家三口住在这套租来的小房子里,对于她来说,生活又恢复了甜蜜和快乐。

    虽然要自己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虽然辛苦点,但不是不能坚持。

    幼儿园包三餐两点,一大早送过去,五点钟接,还可以花钱加个特长课,这样就可以到六点,父母总有一方可以来个不怎么加班的工作,正常接送的。

    在京城,像于晨洁和张敏这样的人太多了。

    他们都有大学以上的文凭,但或者不是在当地上的大学,或者是大学不够好……他们没有耀眼的工作,也没有这里的户口。

    他们称自己为北漂。

    他们站在白领阶层的中下层,勾着中产阶级的边缘,凭努力聪慧,但更多还是运气决定上还是下。

    他们的薪水若是在小一些的城市,还是完全够他们比较愉快地生活的,但地处房价可怖的一线大城市,房子是他们躲不过去的噩梦。

    其实,有户口的同学也是一样的,房子也是绕不过去的噩梦,顶多在子女入学方面有点优势而已。而因为买不起房子,户口只能是集体户口,子女入学也还是挺难的。

    相比而言,李如洗是第一套房子买得早,正好赶上一个房价的低谷,下面的二次三次置换才有了底气,而她的同学同事们,凡是买得晚的,除非家里有矿,否则真的是买不起了。

    至于现在那些更年轻的新毕业的外地的孩子们,除了家中很有积累,否则对于房子,连想都不敢想。

    有的年轻人选择在一线城市混一些年,攒点经验和金钱再离开,有的年轻人选择一毕业就去更容易买房置业过正常生活的城市。

    毕竟,大家的需求其实很简单,能够最低限度地正常、安全、最好是体面地活着,就够了。

    李如洗的要求,何尝不也是仅仅如此而已呢?

    可是做到这一点,却是并不太容易的。

    接下来,她好像在看一场长长的电影,看着他们日子里小小的甜蜜和苦涩,育儿的欢笑和眼泪,偶尔的争吵和无奈……好像在看自己当初的婚姻。

    可是房子始终是个最大的问题。

    其实,曾经在那个房价低谷时,张敏说,他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主管的高中同学,劝他买房,还能给点内部优惠,两人都很动心。

    然而两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富裕,都是农村的,当初结婚都是裸婚,甚至婚后还时不时需要他们夫妻俩的资助。

    现在说要买房,两边父母都拿不出一点钱来。

    啃老是不对的,可目前的现状,不啃老就能买得起房的人实在太少了。

    他们两人又要租房,又要养孩子,还要资助父母,又能存下多少钱来?

    点了点存款,张敏叹口气,说:“算了,过几年再说吧。”

    于晨洁作为女性,对房子和安全感的执念更重,说:“要不咱们借点钱付首付?”

    张敏摇头。

    大家都不容易,他不想随便开口借钱。

    “再攒几年钱吧。”

    这件事就此作罢。

    可接下来,房子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大。

    首先,房价上涨带动了租金上涨。

    不但买房的希望更加渺茫,他们的房东也开始房租涨价。

    第一年结束续约,他们的房租涨了百分之三十。

    夫妻俩有点不忿,张敏就跟房东说不租了。

    有钱还愁租不到房吗?

    结果,在小区里找了好几天,竟然所有类似房源都比他们涨了之后的房租还要高。

    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比之前那个房租增加之后多了两百的,已经是最便宜的了。

    他们跟房东商量,能不能签个合约,比如每年房租增长百分之五,但是不能无故大幅度增长。

    房东不同意。

    好说歹说,最后房东终于松口说,可以吧,但是两个要求,一个是必须年付,还有就是不能比市场价差距超过百分之十。

    年付也不是付不起,但实在是压力挺大的,可是第二条就是鸡肋了。

    于是商量了之后,就此作罢,也不提这个百分之五年增长额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