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0节 (第1/3页)
陆辞将东西挂在它身体两侧时,它也颇配合地一动不动。 只在陆辞翻身上马时,它才从鼻孔里响亮地‘扑哧’一声,神气地摇了摇脑袋,不经他催,已自发地往前走了。 陆辞在它脖颈处亲昵地拍拍,笑道:“老马识途,古人果不欺我。” 似是对‘老’字颇有意见,它倏然止了步,原地跺了跺脚,才傲娇地继续往前走。 见它闹脾气,直将陆辞逗笑了:“你在贡院住这么些天,难道受其熏陶,变得连人话都听得懂了?” 对陆辞的这句调侃,马儿却是充耳不闻了。 陆辞也着实有些疲惫,只想趁着闻发榜之讯而来的举子们尚未将道路堵住之前,赶紧赶回家中。 这么一来,还能稍微睡上一会儿,等到了夜里,就可与许久未见的友人们临轩玩月,同饮美酒了。 然而难得怀抱着美好愿望的陆辞,还未回到家中,便在半途被宫中内侍给截住了。 当听到小太子有事相询时,陆辞瞬间生出了极不妙的预感。 等进宫之后,他心里正徘徊的这点预感,就不幸应验了。 赵祯丝毫不体谅自家老师近来都快累成狗了,两眼亮晶晶的满载希冀,口吻更是诚恳真挚:“贡举大兴,而制举既然无闻已久。我有意重开制举,陆左谕德可愿助我广置科目,以修贤才?” 陆辞微笑回视。 ——他只想将这恶魔一样的小崽子团巴团巴,做成五仁月饼。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制举又称‘制科’,‘大科’,‘特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择各式特殊人才。唐朝时候制举甚盛,名目多达近百个,而宋朝则贡举大为发展,制举趋于衰微。 宋初承后周之制,设制举三科,分别为‘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 考试内容为‘试策论三道,共三千字以上’,由州府解送吏部,当日内成,取文理优长,人物爽秀者中选,并无御试。 然而设科之后,竟无试者。所以太祖进行了改动,变成了学士院试,后加御试,共两试。真宗朝,又改成了六科,人称‘景德六科’。但随着天书闹剧,一罢二十年,从仁宗天圣七年才又重开,这次再次增加,成了‘天圣十科’。 第一百六十二章 得了陆辞的‘微笑’回应,赵祯更受鼓舞,将内心徘徊已久的念头滔滔不绝地道出:“自古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汉唐之间,亦多选贤良才学之士,以条时政得失……我愿让天下英豪皆登于朝,试者不限前资,黄衣草泽,皆可应诏……” 哦。 看着他巴拉巴拉说个不停的嘴,陆辞面上微笑依旧,已然神游天外。 平心而论,小太子有雄心壮志,志在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收纳更多贤士,当然是好事。 他作为前老师,在正常情况下,也会为对方的成长和担当感到万分欣慰的。 ——前提是不拉他下水。 好不容易让小太子将自己的理想阐述完,陆辞直截了当地就泼了一盆冷水:“制举之设,本意在得非常之才。然过往题式,所问皆历史典故,无关冶乱,竞为记诵名数之学,难以选拔出‘习先王之法,明当世之务者’。” 其实,就算没有赵恒折腾出‘天书下凡’这一闹剧,制举的衰微,也是大势所趋。 唐时科目众多,分三大类,每一大类下又包括若干小类,加起来共有近百个之多。而大宋的制举,哪怕经景德年间的改动,也只得寥寥数科,还很靠拢常科,取人过窄,自然不能与其相比。 且唐时应举,可由长官推荐,也可由士人自荐去吏部,参加吏部主持的御试即可。而当朝应举,却得先缴进词业,审查合格后,才能参加阁试,再是御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