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2节 (第3/3页)
流传后世的佳作,因柳七走得越发顺畅,也愈发懂得爱惜羽毛,怕是永远都无法出现了。 就这点上,他的确不知自己的擅自干预,究竟是对是错。 但看着柳七欢喜快活的模样,身为友人,陆辞是决计不会后悔的。 柳七对曾有过的另一条分叉口,自是无从得知。 他此时心情极畅快,且他的词兴历来是一旦涌现,俨然就有着源源不绝的势头。 自他一口酒下肚,起身踱步,引颈吟词起,就已一口气作了三首,半点不带停的。 就在他略作停顿,意犹未尽地又饮了口酒,准备作第四首时,仅一墙之隔的隔壁院子,就传到极清晰的一声‘好’来。 几人半醺,顿时愣住了,意识最为清醒的陆辞,则一下就认出了那声音的主人,笑着扬声道:“同叔。” 可不正是晏殊? 就在两边人接下来颇幼稚地为‘谁去谁那边’而争执时,不比民间热闹的大内,宴席刚刚结束。 对于赵祯在朝中频频做出的大动作,显然不缺对此不满的人,加油添醋地将风声传到了赵恒耳边。 导致原本乐得将麻烦事以‘历练’的美名丢到太子身上的皇帝,心里生出些危机感来了。 尽管太子忠孝,每日都来他宫中请安问候,也将一些大事恭敬相禀,请示他的想法。 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宜,太子就渐渐略过不说了。 他不久前不还提醒过,陆辞升迁过速,将过犹不及? 怎才过了半载,太子直接来个先斩后奏,将人擢升至秘书省监,知制诰了。 往好处说,是太子心慈仁厚,顾念旧情;往重处说,岂不是太子根本没将他的告诫放在眼里,阳奉阴违。 因此,赵恒在中秋宴席上,就不软不硬地对人敲打一番。 诏令既已下了,若强行叫他撤去,那无异于当朝驳了太子的颜面,赵恒自然不至于要这般行事。 但警示一番,让太子记得往后做类似决策时需先问询他,还是可以的。 赵祯对此早有准备,当即乖顺地应了,不作任何辩驳。 这样的态度,直让赵恒心里顺畅不少,也就见好就收,未再继续训诫了。 刘圣人这些天一直被冷着,也是被吓得狠了,现好不容易有了接近官家的机会,自是拿出了多年前已丢下的柔情小意,将本就有心软势头 ,被勾起旧情的赵恒重新收拢。 赵祯见状,也就寻了时机,起身告辞了。 在回东宫途中,他心血来潮,去御花园逛了一圈。 因嫔妃们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参加宫宴去了,现陛下尚未离席,自然也不可能来这灯火零星的御花园晃悠。 于是往常热热闹闹,总能见着嫔妃徘徊的御花园,是空前的冷清。 这样的静谧,却正合了赵祯心意。 他让宫人将灯放下,稍退远些,独自进了凉亭中。 他斜倚在亭柱上,听着一片蛙鸣,一边心不在焉地赏着天上明月,一边思忖着接下来当如何做事,才最不会受到阻挠…… 不知待了多久,他忽闻远在宫宴举办的宫殿方向喧闹声渐渐散开,还往他这处接近时,便不动声色地起了身,继续回宫去了。 就在此时,赵祯眼角余光捕捉到了御池里的一点微弱灯光,不由询道:“那是何物?” 侍人赶忙将其打捞上来。 赵祯仔细一看,分辨出那是一盏羊皮小水灯,已大半浸了水,那点儿微光也因灯油燃尽,彻底熄灭。 显然被放入池中许久,才顺着水流,被意外冲到这搁了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