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第29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5节 (第3/3页)

看出来,尽管宋政府对一位官员的任命需要走非常繁复的程序,但工作效率看来并不算低,三天下来,便将全部程序走完了。当然,这一判断只针对《司马伋告身》这份样本而言,并非全称判断。

    4. 共用告身

    《吕祖谦告身》是吕祖谦与黄洽共用的任命状,当时两人同在秘书省任职,同时获得升迁。按南宋惯例,对中下层官员的任命,可以若干人共用一份告身。

    5. 宣麻:(因为没找到御史大夫也需宣麻,就给陆辞跳过了这一步骤)

    按宋代礼制,凡重大的人事任免,如“每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由翰林学士起草制书,然后还有一套隆重的礼仪,叫作“宣麻”。宣麻即宣读制书,“翰林规制,自妃后、皇太子、亲王、公主、宰相、枢密、节度使并降制,用白麻纸书”,因此宋人常常以“白麻”指称制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的外制诰命,则通常用黄麻纸书写,所以宋人也常以“黄麻”指代外制诰命。

    宣麻的过程大致如右:翰林学士根据词头制词完毕,进呈御画,缮抄在白麻卷上,放入箱内,由内侍送至宣麻的地点文德殿,交给閤门使。与此同时,御史台也召集文武百武至文德殿“听麻”。宣麻仪式开始,众官“俟文德殿立班, 门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书、门下,宰相跪受,复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讫,奉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也就是说,在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仪典上,宰相要代表政府跪受制书,其他官员则“拜舞,然后退”

    非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宰相、枢密使均不用前往听麻,只需轮值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员押麻而已。听麻完毕,百官也不行拜礼。

    宣麻之后,如果台谏官对于该次人事任命没有什么异议,制书或诰命便可送中书出敕、门下审核,如果门下省的给事中没有封驳,则进入制作告身的技术流程。白麻制书制成官告,即制授告身。黄麻诰命制成官告,即敕授告身。告身一般寄放于 门司,由获得任命的当事人赴 门司领受,或者由通进银台司下发。

    6. 上表推辞

    以宋朝的惯例,获得任命的官员在领受官告之前,通常都要先上表推辞,谦称自己何德何能,当不起大任,“伏望圣慈察臣至诚至恳,所除诰敕,早赐追还”云云。皇帝则下“辞免恩命不允诏”,说您担当这个职务非常合适,“其何以辞!”谦辞数次不获允,被任命者这才领受告身,上表谢恩。

    第三百一十七章

    对王钦若获释一事,陆辞暂且不知。

    赶在新年到来前、这最为繁忙的年末来到汴京的,还有一批稀客——长途跋涉、来自高丽的使节。

    因他们的来到,不仅宫中需为接待使节筹备,宫外的大小驿所忙碌起来,就连得知这一消息的普通百姓们,也对此颇为期待。

    当然,对他们而言,最值得看中的并非是差不太离的长相,也不是完全听不懂的古怪语言。

    而更多是为了争取这些不甚挑拣,对寻常事物也颇为稀罕,甚至愿为此出大价钱的肥羊了。

    这趟前来的高丽使节们,也的确没让眼巴巴等着的他们失望:在等待宋廷派人接他们入宫期间,仅在驿站稍加安顿,他们便纷纷出门,四处选购要带回高丽去的物件了。

    因高丽国主素来最重宋土的典籍著作,他们头个去往的,便是位于集市中的大小书铺。

    表面上瞧着一切如常,实则早对他们的到来做了十足准备的店家们,热情无比地招呼了他们,又笑眯眯地搓着手,推荐了一大堆在他们口中近年来在京中最为畅销的书籍,全给兜售了出去。

    当然,这些高丽使节对他的话也只是半信半疑,不过国主有令,他们又时间紧迫,唯有暂且听取建议,将这大堆大堆的书搬回了驿馆。

    因两国间路途遥远,要想将这些书籍尽数带回无疑是痴人说梦,他们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便是要竭尽可能地粗略翻阅一次,好将真正值得带走的书归类出来。

    读着读着,几人便不约而同地翻到了出自‘柳鸳鸳’之手的话本系列了。

    “柳鸳鸳?”

    使节中官位最高的金悌一愣,心里不由泛起了一阵好奇。

    一看便是女子的名字,也知是多么出彩的书,才能被刊印多达二十多本。

    他简简单单地一翻开,不料一读便入了迷,竟是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分,才在部下的唤声中猛然惊醒。

    “这话本!”

    他一言难尽地拧了拧眉,还有些不太情愿地放下书册。

    待意识到时辰之后,那点意犹未尽,登时就被震惊所取缔了。

    真要概括起来,明明只是说些儿女间的恩怨纠缠,却因那优美得不可思议的文笔,细腻而优雅的诗词,还有那鲜明生动的人物,而变得难以言喻的出彩。

    竟令身怀正事的他都释卷不得。

    ……也难怪能印上这么多本,还于城中极为畅销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