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7节 (第1/3页)
“唇亡齿寒,然齿较唇相比,到底要坚实得多。”陆辞丝毫不惧,甚至针锋相对地一笑,指明道:“中原土地肥沃,兵多将广,国主文韬武略,正值盛年,身侧有无数良臣簇拥。他们纵要合围,也需经过仔细掂量,不似对贵国而言,已是火烧眼睫之难。” 话虽如此,陆辞亦是心知肚明:若真到那一步,以这位心机深沉的赞普的能耐,应是竭力争取会与契丹结为姻亲,取夏国而代之,以挣得喘息机会。 一旦吐蕃与契丹联合,最受威胁的除了夏国,自是大宋了。 唃厮啰暂不考虑与契丹建交,主要是因李元昊同耶律隆绪间已是翁婿,如此前去求娶,所得好处远不如接受宋主拉拢得要多,还难免会受强势契丹的控制。 唃厮啰失笑,摇了摇头,难掩轻蔑道:“兵强将广?强,却是马匹皆惜贵,骑兵难觅;广,不过靠一位老当益壮的曹将军,后继无人。” 不论是夏国还是吐蕃,都从未有一刻停止过对肥沃中原的觊觎。 只是两国过去数次发兵,都被神将一般的曹玮迎头痛击,自身伤亡惨重败去,才不得不偃旗息鼓,另做打算。 然而曹玮年事已高,想也知镇不了西北边境太久了。 唃厮啰玩味道:“有曹将军在一日,夏国不敢轻犯一日。待这根定海神针不复存在,你们青黄不接,我倒好奇,天子阿舅要如何应对了。” 陆辞被他不客气地点破,仍是老神在在:“赞普此言差矣。曹将军为难得将星,多年来身经百战,建下赫赫威名,确实让元昊忌惮。然军中将才济济,良才美玉数不胜数,官家之所以大张旗鼓地重开制举,便是为筛选出良将之才,以备战事。” 唃厮啰轻笑一声:“你倒是说得煞有其事。” 陆辞莞尔一笑,胸有成竹道:“辞不才,恰在不久前承蒙官家看重,被任命为制举主考官,自然对制举开科择人之事,较旁人要多了解一分。” “从未在沙场上拼杀、兵法倒是说得头头是道的将军,”唃厮啰漫不经心道:“难道不是……史书中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讽刺,陆辞只付诸一笑,不卑不亢道:“若赞普当真一点不信,又如何会听我废话下去?” 唃厮啰眯了眯眼。 第三百五十四章 在一番有来有往的试探后,唃厮啰与陆辞默契地相视一笑,同时停下了交锋。 大宋直白地以利益驱使吐蕃对抗夏国,吐蕃又何尝不是通过汲取大宋的这一庞大而富裕的邻居来壮大自身,以在契丹、党项和大宋间夹缝生存呢? 眼下吐蕃最重要的两处经济来源,一是商道的税收,二是将马匹售予宋军。每年宋人购入的马匹数,多则五万,再少,也不会低于两三万匹。 若宋廷当真有心压价,转而向契丹或夏国收马的话,‘惟恃卖马为利’的吐蕃便将遭受极惨重的损失。 然宋廷绝无可能逼得吐蕃无路可对,迫得其向辽国投诚示好,以至于出现对大宋刀戈相向的局面去的。 目前需商榷的,并非注定达成一场注定是相互制约的联盟关系,而是宋廷想尽可能地少付代价,而唃厮啰恰恰相反——想通过增加吐蕃能在战事中起到的作用,在谈判中夺得更多利益筹码罢了。 陆辞与唃厮啰沉默片刻,又几乎是同时开了口,开始对‘吐蕃一年内出兵征讨契丹’的约定,进行起粗略的讨价还价了。 唃厮啰先在军资的援助上,先来了个狮子开大口,陆辞直接反唇相讥,让他先派出十万以一当百的天兵神将,才配谈这一价格。 在具体发兵的时机,攻打哪些城池,战果如何分配,大宋除军资外当援助到哪一步…… 莫说是事涉万千,单是其中择一两件,都不可能是陆辞一人做得了主、可以当场拍板定下的。 他要做的,不过是按着官家赋予此行的愿望,竭尽己能地争取出最好的条件来,以方便日后出使的臣子。 这一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