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4节 (第1/3页)
杨嗣脑中警钟高鸣,让自己打住,不要想了。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杨嗣在府上见到节度使时,没遇上他那个未婚妻。 节度使在拆一封信,告诉杨嗣:“年关将近,长安诸边出现了从冀州逃过去的流民。冀州那边已经在处理,太子让我们与冀州相互照应。冀州那边封锁州县,安顿流民。我这边直接去长安旁,配合当地官员一起将流民先安顿在太原府、万年县。剩下安抚流民的事务,等年关后再说。” 杨嗣皱了下眉。 节度使这般说的时候,他心里瞬间勾勒了一下地图,觉得这地图不对。长安的事情,怎么能让幽州帮忙?幽州这边军队装备自然好,但这是边军为了应对边关进犯。去安抚流民?岂能大材小用。 但是杨嗣又想到这是太子能调动的军队,便沉默地听了下去。太子手中能调用的兵马不如秦王多,能用到幽州兵马,已经很不错了。 节度使说:“这样,我领三万兵去办此事。你留在幽州,守住边关。那些蛮夷也知道我大魏看重年底这些时候,你可不要给他们寻到进犯机会。” 杨嗣心里微讶。 他说:“太子让节度使去?” 节度使:“对。” 杨嗣:“没提到我?” 节度使确认:“没有。” 杨嗣唇角微沉,道:“这封信不对。” 节度使不悦:“这是太子的亲笔信,有东宫的印章,我再三确认,岂能有假。” 杨嗣站得笔挺,淡漠道:“节度使在幽州十余年,和周围乱民为邻居,对他们十分熟悉。年关如此重要关头,应该是节度使这样熟悉幽州的人留守此地。而我熟悉万年县,熟悉关内地形……理应由我带兵入关,而不是节度使。” 他这般一说,节度使便也觉得奇怪了。 杨嗣:“恐长安有变。请府君按兵不动,留守幽州;我替府君带兵走一趟万年县,安抚流民。我亲自写书与殿下说与此事,他不会怪我的。” 想到自己这个女婿和太子的关系,节度使犹疑一下,答应下来。 杨嗣回去自己的府宅,本打算写信,却又停笔。他虽不是言尚那般聪敏过人的人,但他多年军旅养成的敏锐直觉告诉他,一定有什么变化。他不信太子比起信任他,更信任幽州节度使。 杨嗣打算亲自回长安一趟。 十二月底,出使周边诸国长达四年的大魏出使团回来了大魏。 百姓们夹道欢迎,长安官场也为之欢喜,中枢专门设宴款待这些漂泊了四年的人。当年出关时百来人,都是朝廷挑选出的栋梁之才,而今归来时,只堪堪剩下数十人,让人唏嘘。 他们不光带回来了周围完整的地图,带回来了各小国想重新依附大魏的消息,他们还带回来了有关南蛮的情报—— 南蛮这个敌人太过庞大,一直虎视眈眈盯着大魏。在乌蛮王蒙在石回去南蛮后,大魏只知道南蛮一直在内战,而使臣团带回来的消息告诉大魏:只待南蛮收服最后一部,整个南蛮便会统一。 当日从大魏离开的乌蛮王,如今是南蛮王的股肱之臣,随南蛮王南征北战。 这些事情都由正使带领副使韦七郎韦树向中枢汇报,正使有心栽培韦七郎,韦七郎的功劳他一件也没贪。如此一来,中枢将目光放在了韦树身上,陡然发现:当年那个年仅十四岁就中了状元的少年郎韦巨源,如今已是弱冠青年。 那浮屠塔上清雪一般的青年,风光郁美,光华灼灼,已跳出韦家为他所圈的牢笼,非昔日可比。 当韦树在朝上为中枢所关注的时候,赵灵妃站在自家府邸门前,心怀迷茫地仰头看着自家府门上方的牌匾。一个“赵”字,让她感怀万千,又近乡情怯,久久不敢抬步。 她在门前怔立很久,忽然府门打开,她父亲正迈步出府,与她四目相对。 赵公盯着她,威严的面孔陡得一颤,赵公声音发抖:“五、五娘?” 赵灵妃目中清波闪动,在关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