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2节 (第3/3页)
着一点炫耀地道:“他们找人平整了洼地,抽水填土,做了许多耧车、铁犁,卖给我们也不收钱,只约定用夏收后的粮来抵,有了这些,若还种不好田,吾岂非白活这半辈子?” 张宾赞叹道:“如此,真是德政啊。” 老人嘿然道:“当然,你看我身上,这渤海公才来治了一年多,家中从人便有新衣可穿,你看吾身上。” 他展在双臂,身上是一件麻袄,有些灰脏,但光是看着,就能让人觉得暖和。 “这棉花,亦是好物,暖和价廉,家家种上一亩,就能够全家所需,这样的刺史,才是好官啊,能得这样的上官,我等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原来如此。”张宾慨然道,“谢老翁指点。” 说完,便上马返回,继续行路。 只是这一路都很沉默。 但过了没有多久,颠簸的土路便似乎有所改变。 道路上基本没有了泥泞,而是一种黑乎乎的,不知何物平整的铺在地上,而前方的路上,车马明显地多了起来。 “那边的车!”对面的马车夫扬起了马鞭,指着他们怒道,“行车靠右,这么宽路你们还要排成一排来走,阅兵呢?” “闭嘴,不得无理!”虽然不太听得懂,但那态度是不友好的,张宾手下护卫是石勒手下战士,很久没被这么训了,一时怒从心起,就想上前教训。 那车夫一惊:“你想打人?” 瞬间,周围喧哗的车马行人同时安静下来,齐刷刷地看过来。 护卫先是一惊,随后更怒,扬手就是一鞭过去:“区区一马夫,爷打你又怎么了?” 话虽如些,但他也是只挥了下鞭子,并没有真冲人打的意思 ,只是不想被压了气势。 然而,这仿佛按动了什么开关,周围的行人们顿时大哗,一拥而上,将这护卫淹没,并对行凶的护卫饱以老拳。 而这一幕只是区区的两句之间而已,让张宾一时都没能反应过来,他见局面急转直下,立刻阻止想要上前帮忙的其它人,高声道:“等下,误会,这是误会……” …… 张宾的手下寻衅滋事、当街斗殴,需要给见义勇为的人每人赔两块钱,给不出就在留下服役,这还是建立在他没伤到人的情况下——如果伤到人,那就不是赔钱可以了事的了。 同时,他还需要向受害人道歉,如不道歉,会被羁押五天,服役。 张宾由此知道了,渤海郡的执法非常严格,禁止私斗伤人。 但这些小吏怎么对律法如此熟悉? 他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之中,有晋一朝,这些小案是上不了县里的,一般是由乡里的三老——选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调解分争,调不下来就是拳头说了算,懂法的,至少都是县丞。 可这里只是小小的一个乡啊,为何会有识字懂法的人? 这,这岂非是秦律? 他甚至有些惶恐,当年秦朝就是有森严法度治下,刑罚酷烈,连街道积灰都会被剁足,这渤海公是要做什么,如此倒施逆行,就不怕步秦之后尘么? …… 在这乡里歇息了一晚上,张宾辗转反侧,几乎都没能一刻睡着。 他想看更多的东西。 于是一大早,他便带了车驾,行车靠右,向这里的饶安县城驶去。 中午时分,便来到了县城。 他几乎不敢相信这只是个县城——以这里的繁华,几乎比得上郡治了。 车水马龙,街道干净整齐,小商小贩到处可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