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六七十年代_第147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7页 (第1/2页)

    宋老爹很关心小儿子,都说大孙子幺儿子,都是老爷子的命根子,要不是老传统老人分家要跟着长子,他早就跟着小儿子了。老大和老二都不错,就是太老实,脑瓜子不活络,一点也不像他的儿子。小儿子脑瓜子活络,小儿媳人也很好,一个村的孩子,知根知底。家里底子也厚实,不需要小儿媳搭把手帮忙。还能帮着小儿媳一些。当初要不是小儿媳自己看上了自家小儿子,还轮不到他家呢,求亲的大把。说来说去还是自己小儿子有本事。

    爹,三哥三嫂都很好,他们在家里搞大扫除,说头还有点疼,也不能光躺着,起来做点事情。

    那就好,我过去看看。

    宋老爹背着手,朝隔壁的隔壁小儿子家里走去。

    看着是隔壁不远,但是也有一里路,西北是也是地广人稀,大家住的都不是很近。三个儿子都挨着,但是都有一小段距离,院子都是挺大的。

    宋老爹过来的时候,宋洪兵,孟红梅,大宝三人在院子里面坐着,忙碌了大半天确实有点累。

    爹,你怎么来了

    没事出来溜溜,看看你们。

    正好,我也有事和爹你说说。

    啥事,这么严肃。

    前几天我从省里回来的时候,听说要办农业合作社,一个村集体劳作,平均分配,按人头和出工的时间和劳动量结合起来分配粮食,我们这里估计也快了,家里这一季收获的粮食千万别卖,还有要置办的东西现在赶快置办,以后实行统购统销麻烦的很。

    嗯,我交代你大哥二哥,免得他们也卖了,我们种什么好。

    爹,我想过了,我们这里不缺水,把旱地也改成水田,今年都种水稻,我明天开始就育秧苗,你们都我一起育好秧苗,这一季收获以后,再种一季玉米,稻谷的产量高过小麦,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我没有意见,我现在过去和你哥他们打个招呼,免得又傻傻的什么也不知道。

    西秦省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合种水稻,他们这里也不是最适合的,有少量的水田,太平村的水田也不多,大部分都是一季小麦一季玉米轮种的,现在产量都不高,小麦就更不高,前些年还出现过小麦亩产八十几斤的事。现在最高的时候亩产最高也没有过两百七十斤,小麦的产量着实低。

    水稻的产量稍稍高点,亩产有个三百多斤接近四百斤,偶尔风调雨顺还能有四百多斤的时候,不过机会比较少,还得精心伺候着。

    这时候还没有规定养殖家禽的数量,红梅打算养三头猪,几十只鸡,养上几头羊,到了年底自家有什么大笔收入,也是说的过去的。

    宋有福一大家开始忙碌起来,改地为水田,孟红梅娘家也知道了,跟着忙碌起来,改好的就开始泼粪,灌水,耕田。

    村里人看着两大家子折腾,都摇摇头,关于农业合作社的事,宋老爹告诉了村长,至于这最后一年他们种什么,自己可管不着,也不能管,谁知道今年的天气怎样万一不好,水稻收获不咋地,会被大家埋怨死的。

    孟红梅提供的种子是可以收割以后继续留种的稻谷,亩产不是什么亩产千斤的那种,只要稍微认真一点也能亩产五六百斤,精心伺候最高也就七百斤打顶。

    这两天家里晾晒种子,后面的院子里面和前面院子里面都准备育上秧苗,还有两位哥哥的院子里面也准备育上秧苗,两大家的秧苗都育上了,到时按田亩给种子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