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137节 (第2/2页)
一时间无奈至极,只能是苦笑连连的接下了这个活。 …… 自出了大殿,朱允熥将今日之事与解缙三人好一生交代后,便将三人赶走,自己往东宫回去。 如今一样样的事情都在推进着,朝中政局也算是太平。 他却不能让自己闲下来。 一股紧迫感,总是压在他的心头。 解放大明生产力。 这是一个庞大到他觉得窒息的问题。 不论他现在做多少改革,最多不过算是缝补大明这个终将年迈的帝国。 只有彻底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扩大资源收集量。 才能彻底的解决,一个封建王朝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周期性问题。 不论是他早有计划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还是商税改革,都只能是从制度和体系上改变和缓解大明未来的风险。 只有从技术上,从科技上,让大明发生改变,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条于科学的解释,在朱允熥是有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老师灌入进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待他要赶回东宫,规划一下大明的科技发展路线之时。 面前去路,却是被人给挡住了。 抬起头,只见一袭青衫儒服的方孝孺,正合手垂立,站在宫中通向东宫的甬道下。 朱允熥当即拱手作揖:“学生见过先生。” 方孝孺赶忙侧过身子,亦是还礼:“微臣参见皇太孙。” 两人几乎是同时躬身,又同时起身。 朱允熥脸上露出笑容,好奇道:“今日先生怎有了时间,往东宫这边来?” 说起来,朱允熥脸上便有些不好意思。 自从他将方孝孺给拉拢进宫中,对方一直为自己在士林始终传扬名声,更改过去自己对外的懦弱内敛秉性,听说更是因为当初的西安门之事,在城中与好些士林众人争吵了一番。 可自己在重开的大本堂里,也不过是短暂的与那些宗室叔叔们学习了一段时日,就因为朝中的事情,而无法再过去继续学习了。 方孝孺脸上带着些不满,颇有些幽怨道:“皇太孙可是有好些日子,不曾再去大本堂了,皇太孙尚未成年,于圣贤文章,世间道理,虽有进展,但学问却是要多多益善的。” 见这位先生果然是在说此事,朱允熥愈发尴尬。 他拱拱手:“先生,近日朝中诸事不宁,学生身为宗室,又获封监国皇太孙,便发现这时间总是短缺不够用的。” 方孝孺点点头,转口道:“既如此,皇太孙且容臣考校一番功课,是否有短缺遗漏。” 似乎只是为了来检查自己功课的? 朱允熥当即点头答应下来。 随后方孝孺便提了几点问题,朱允熥亦是从善如流,有课业上先贤人物们的见解,也有他自己的分析。 一翻下来,方孝孺脸上终于是露出了放松的笑容。 “皇太孙忙于朝政,功课却也不曾落下,亦是如往常一般,颇有见解,臣便放心了。只是,若是皇太孙空闲下来,总还是要去大本堂精心下来,再多读些书。” 朱允熥再躬身:“学生谨受教,定不忘先生的谆谆教导。” 到这里,他意味今天这场学术之谈就要结束。 却不想方孝孺脸上竟然是难得一见的露出一抹不好意思。 朱允熥稍有好奇:“先生还有事?” 方孝孺点点头,又摇摇头,然后才支支吾吾道:“臣听闻,今日朝中……诸位大人能付诸笔墨丹青……于那邮票之上……” 哈哈哈! 朱允熥几乎是要笑出声来。 感情,这位先生也是听闻了刚刚在殿内议论到的驿站改制之事。 这位如今在士林之中可是颇有名望的,平生也最是看重自己的名声,现在有如此通过邮票传扬自己名声的东西,他有怎么可能会弃之不顾。 他这是来讨好处的。 朱允熥当下直接开口许诺:“倒是学生忘了与先生说,学生已经吩咐了翰林学士解缙,回头他自会去先生家中,求取先生的墨宝于那邮票之上。” “啊?”方孝孺长大了嘴巴,忽然觉得自己这张老脸guntang通红。 见自己这位皇太孙学生,已经是将事情都安排好了,不由感到一阵的懊恼。 连忙躬身作揖,自请离去。 自己这位皇太孙学生,还是爱自己这位先生的啊! 一路逃窜而去的方孝孺,又是懊恼,又是欣喜,只觉得自己当初果然是没有挑选错了学生。 …… “皇太孙是忘了我吗?” 从宫外走入午门后的曹国公李景隆,正在往东宫方向走去,他低着头呢喃自问了一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