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555节 (第3/3页)
到北方,路上要吃9石米来算,这是战时标准,而开中法解决的是北方数十万军队的日常开销,选的是最便于朝廷的经济方案,朝廷才不管开中法的商人怎么运输你就是不运输,就在军营旁边种田我都不管,只要你把500万石米送到边境就行。 你以为商人真的是千里迢迢运粮? 商人才不傻呢! 现在晋商都是直接在北地屯田种粮食,然后数量不够的,才从南方海运过来,人家自己都不用漕运,知道海运损耗极低。 这种屯田 海运的方式,让晋商运输给边军的米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大约在0.25两白银/石的样子,然后再把盐引一卖,晋商自己根本不管分销之类的,就是把盐引过一手卖给盐产区的商人,每年就是数十万两白银的利润。 所以,即便是按照最谨慎的估计,在官盐占市场比重四成(实际上大约五六成)的情况下,依旧有高达150万两白银的盐税收入,不翼而飞了! “还剩68万两的缺口。” 姜星火看着最终算出来的数字,喃喃自语。 夏原吉算了笔帐:“别的地方都不用管,只要把产量最高的两淮盐场的盐税整顿清楚,把这朝廷发盐引该拿的税钱拿回来,最起码70-80万两白银的盐税,是能追出来的,作为额外收入,补充到约定的210万两里面。” 姜星火理清楚了210万两税收的全部构成,此时终于定下了决心。 现在仅仅把盐政衙门抓一些人的打击力度,还远远不够。 “所以,伱们是自己找死啊接下来,就要好好算算过去的帐了。” 第440章 蛀虫 《永乐新政纪事本末·盐法改革》:“当我们客观地评价一段历史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明朝的洪武皇帝真诚地想为其臣民谋得更大的福祉,可显而易见的是,他在开国时所制定的种种政策,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在政策的长期成效方面,可谓是与其本意截然相反。 在姜星火所发起的改革之前,朝廷无力解决财政上的窘境,因为盐法涉及的利益是如此之重大,任何对现有盐法制度的改变,显然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基于各种理由,朝廷没有意愿进行变革,文官士绅们的唯一共识就是坚持‘成宪’,也就是洪武皇帝最初的决定。” —————— “150万两?好啊,好得很!” 奉天殿内,与会群臣鸦雀无声。 “砰!” 朱棣狠狠地砸掉了手边的茶盏,怒道:“废物!都是一群饭桶!朕养了你们这帮蠢货!帐面查不出来,算数不会算吗?还要国师亲自算才能找出问题?!” 盐税这种东西,从帐面来看当然是毫无问题的,人家根本不做两本帐,直接就天衣无缝了。 可惜姜星火和夏原吉的计算角度不同,是直接把宋朝的盐税数据翻出来,然后等比例去计算的,根本不按盐务衙门的帐走。 既然抽税比例基本一致,官盐市场占有率更大,那么我直接按宋朝的数据,乘以0.6(宋朝一亿人口,明朝六千万人口),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应收的盐税。 应收的盐税减去现在实收的盐税,再减去因为开中法兑换盐引而减少的盐税,那就是被贪墨掉的部分了。 无论你怎么做帐,做的再巧妙,再严丝合缝,也没法规避掉这个漏洞。 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那么这么久了,没人发现这个问题吗? 当然有人,但发现的人,要么位卑言轻不敢说,要么利益相关不能说。 所以也就成了一些关键人物那里心知肚明的秘密。 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朱棣原本以为盐法虽然水深,但最多也就是十几万两的规模。 毕竟之前李景隆管着银课时候捞的那些,朱棣是一清二楚的,整个大明的银课,都不见得能捞出来十万两白银。 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不一样,对于文官贪墨,并非是一点都忍受不了,在朱棣这里,只要你能干活,只要伱拿的不是很过分,他都是能容忍的。 但没有想到,光是两淮盐场,被贪墨的就是以近百万两白银来计算。 而且,这是每年! 大明开国三十多年,在盐法里,总共被吞噬掉了多少财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