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咸鱼人生_第13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0节 (第1/3页)

    结果,才感动了一会儿,刘二老爷就亲手打破了这个气氛。

    “你忘了吗?你自个儿也说过的,就算老太太有朝一日考上了举人,咱们家侾哥儿也未必……反过来说,要是连咱们家侾哥儿都考上了,老太太还能考不上?”

    “老爷您到底想说什么?”

    “自然是,等侾哥儿考上了举人后,让他去誊抄会试的卷子以及优秀文章了。”

    是啊,咋就忘了乡试之后还有会试呢?试想想,等刘侾千辛万苦的通过了乡试,还来不及庆祝,就被告知继续誊抄历届会试考题和文章,他会哭的吧?

    刘二太太:……

    有那么一点点心疼。

    最惨的是什么呢?哪怕乡试看起来是很公平的,可这世上哪里来的绝对公平?刘家最早是北方人,可自打老王爷被赐封为永平郡王,全家老小就在南陵郡扎根了。到如今,祖籍在哪里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应子孙都得在南陵郡应考。

    在南陵郡求学是天大的好事儿,这里的学府远胜其他郡城。

    但在这里考试就是一个噩梦了。

    这么说吧,每届科举的头三甲,几乎都是被南陵郡人士包圆了的。自然,会试也不例外,南陵郡出身的人,会远远胜过其他地方,甚至曾经出现过一半多都是本地人的情况。

    倒不是南陵郡占了地理优势,而是优秀的人才都在南陵郡。

    律法上是说了,乡试以下包括乡试在内的考试,都必须回到祖籍去考。但凡事都有例外,像永平王府就是如此,祖籍在东北呢,让子孙每三年跑一趟?开什么玩笑!路上出了事儿怎么办?再说这些人都是在南方出生的,千里迢迢往极北之地去,他们也适应不了啊!

    于是,就有了特赦。

    默认的是,三品及以上品阶的官员,或者身上带有爵位的人家,皆可在南陵郡考乡试。哪怕没有符合以上标准,也可以额外开恩求情,当然前提是,要在南陵郡生活以及求学等等,底线还是有的,但这里头也不是没有可cao作的空间。

    但是!

    南陵郡本来就地处江南水乡,这里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处,书香世家极多,各类书院也多。在本朝选在此处定都后,更是引来了不少周边郡城人士的追捧。

    举家搬迁的还不算多,但留在此地求学的,简直就是多如牛毛。

    结果就造成了优秀人才过多,每届科举就算是乡试掉榜尾的,搁在别处的话,保不准就拿到了魁首。

    原本,回到祖籍考试就是为了防止某些学子钻空子,在类似于南陵郡这类的地方求学,然后故意跑到其他偏远的郡城参加乡试,借此轻松的取得举人功名。

    但在南陵郡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大家都是逼不得已的。

    譬如刘侾,他就恨不得是其他偏远郡城出身的,那兴许拼一把还能考上。可放在南陵郡的话……

    国子监、太学、青云书院、博古学坊等等,这些地方能进去不是萌祖荫就是靠地方推荐的,入学考试都差不多是乡试那个等级了。

    跟他们比,比个屁啊!

    刘侾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上届科举才会果断的跑路。但如果说,考上举人后,他就能摆脱抄书的活儿,倒也不是不能试试看。

    试试就试试,反正落榜了也不算吃亏。

    很难想象,当他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紧跟着又知道了真相……

    那画面太美,让人恨不得立马就看到。

    幸好,刘侾如今还什么都不知道。

    无知是幸福的。

    幸福的刘侾只埋头苦读,算起来,离下次乡试也不过一年多光景了。其实,要是下定决心参加下次乡试,那么他先前誊抄的那些优秀文章,也不算是白抄了。哪怕考过的题目是绝对不会再考一回的,但答题方式、文章结构、观念论述等等,即便只是学到一些皮毛,也够他用的了。

    对刘侾来说,只是不算白费工夫。

    但对于窝头他们而言,这些优秀文章的重要性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