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年故人 (第1/2页)
夏无且救驾有功, 赏两百金,赐良宅宝器无数, 一时间一名小小医官出尽风头, 成为众人羡慕不已的对象。 不过夏无且自己倒是低调得很, 不光谢绝了所有拜访,还将家宅大门紧锁,与妻子一道在宫里一待就是好多天, 名曰为“王上调养身子”。 有大受封赏但仍谦恭克己的,自然也就有平白无事却在蠢蠢欲动的…… 苦夏听闻刺客之事后, 装模作样地表达了几句吃惊与担忧,暗地里却一肚子盘算。 “扶苏,你上个月已经读完了《鬼谷子》, 我且考考你。你父王素有问鼎天下之志, 两年前发兵一举攻下了韩国,你认为,接下来又将会是哪一国成为他的囊中之物?”看着端坐于书案前认真习字的儿子,苦夏忽然心生一计。 如今她与嬴政之间的感情早已寡淡不复从前, 倘若她亲自去探查对方的心思,十有八九是成不了的,甚至反而更令对方反感厌弃,可如若让扶苏去问,就不一样了。 嬴政纵然现在对她再不喜, 总是看重自己这个儿子的, 况且诸公子之中就扶苏最有出息, 有时父子俩还会讨论一些政事……苦夏嘴上不说,却看得出嬴政有意重点培养扶苏。 要是有朝一日扶苏被立为储君,她这个做母亲的就算是熬出头了。 扶苏正心无旁骛地写字,听了苦夏的话,兔毫笔尖略微一顿,不由得抬起头:“母妃想问的是父王对于伐燕一事的主帅人选吧。” “你这孩子,真是越大越不像话……”被自家孩子一语道破心思,苦夏面子上多少有点挂不住。 “燕国太子派刺客以投诚之名暗杀一国之君,手段阴损下作,是为寡廉鲜耻;父王感念刺客一腔孤勇,以国士之礼厚葬,是为深明大义。可刺杀如此大的事不会就这么善了,父王可以以仁义善待一个刺客,却终究不可能放过其幕后主使。因此,稍有头脑的都能看出,接下来秦燕一战无法避免。母妃自小博览群书、冰雪聪明,不可能连这都看不出来。” 面对儿子头头是道的一番话,苦夏也懒得否认了:“好好好,你比母妃还聪明!那你说说,你父王会任命何人为伐燕主帅?是你外公,还是蒙家的人?” 扶苏叹了口气:“母妃,不管王家的蒙家的,不都是国之栋梁吗?父王自会做出英明决断,您又何必多此一举纠结这些。” “我纠结这些…还不都是为你考虑!我们王家受到朝廷器重,你父王也会对你另眼相看。”苦夏有苦难言,自己这个儿子,就是没心眼,做人做事总是为他人考虑,从不为自身谋划什么。 “圣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儿臣都这么大了,很多事情自己能处理好。还有,母妃你为我考虑,父王他也为我考虑,可你们俩有没有在一起商量过,究竟怎么做才是真正为我考虑?”扶苏一句话便将苦夏噎了个彻底。 是啊,在教导扶苏这件事上,她确实从未和嬴政沟通过,可这能怪她吗?嬴政一个月能来端华宫几趟?自己去甘泉宫又能见上对方几面? 看到母亲神情有异,扶苏自知刚刚言辞欠妥,于是立马放下笔,来到苦夏身边蹲下,握住她的手:“儿臣错了,儿臣不该说那样的话。” 苦夏将儿子搂在怀里,喃喃自语:“母妃这辈子别无所求,只盼着你有个好的前程。” · 荆轲刺秦之事很快传遍了咸阳城,而秦王嬴政不计前嫌将其以国士之礼下葬的仁义之举赢得了赞誉无数。 远远看着装着荆轲遗体的棺椁埋入不见天日的地底,再被一锹一锹的黄土填上,姬丹终于死心了。 没有奇迹,没有反转,没有救赎,没有归来,没有一切应该有的,剩下的只有白茫茫大地上的一腔热血、一捧真心。 一切皆已尘埃落定,荆轲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她的诺言,从此阴阳相隔,再无相见之日…… 姬丹没有哭。并不是她不难过,事实上,除了阿政和孩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便是荆轲……现在他也去了,她怎能不痛苦不难过? 可她只觉得胸口很疼很闷,像是哽住了一样,如同被钝器一点点地碾磨,却终究还是未能哭出来,反倒是一直以来表现淡定的高渐离哭得特别伤心,眼泪仿佛断了线的珠子,止都止不住。 “荆兄慷慨赴死,作为他的至交好友,我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甚至连拜祭一下都做不到……”高渐离哽咽得几近失声,想了想又抖开包袱,取出自己最珍爱的那把七弦古琴。 “此地虽说偏僻荒芜、人烟稀少,可我们毕竟在秦国境内,若此时奏琴凭吊,只怕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姬丹从旁提醒道。 高渐离含泪摇了摇头:“我并非想在这里抚琴,荆兄不在了,纵然有再好的琴曲,又弹给谁听呢……古有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成就千古佳话,后子期亡故,伯牙哀恸不已,曰‘知音难寻’,遂毁琴以悼亡友。我与荆兄亦视彼此为知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