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节 (第2/3页)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江逾白严肃道:“《三国演义》火烧赤壁。” 沈负暄笑意更深:“哇,江逾白,你想演《三国演义》的赤壁吗?那要怎么分配角色?你是周瑜,林知夏是小乔?” 江逾白演周瑜,林知夏演小乔——这个假设,却让江逾白觉得不好意思。他知道,周瑜和小乔是一对夫妻。而他还是个初中生,不应当涉及成人的层面。此外,他和林知夏是好朋友,更不能扮演周瑜和小乔。 林知夏与江逾白不同。她根本没考虑到“周瑜小乔是夫妻”的层面。 她只是平静地分析道:“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赤壁之战,伤亡惨重。曹cao逃跑的时候,道路泥泞,狂风大作,军队难以行进。曹cao就让一些病弱的士兵背着草,伏在地上,骑兵的马蹄直接从那些士兵的身上踏过,活活踩死了许多人。” 林知夏描述的场景,震撼了整个编剧组。 “我们不能演赤壁之战,”万春蕾坚决地说,“张老师讲了,校庆就得热热闹闹,喜喜庆庆,不要搞这种死伤无数的东西。” 编剧组里的另一个同学问道:“那还能演什么?《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万春蕾评价道:“刘姥姥进大观园,温馨、平淡、有趣。可是,它跟我们省立一中的百年校庆有什么关系啊?” 编剧组再次集体沉默。 林知夏双手捧脸,安安静静地望着同学。她既然加入了演员组,就不会越俎代庖,抢走编剧组的份内工作。 江逾白缺少林知夏的这份感悟。 江逾白直接建议:“省立一中的前身是1906年的一所学堂。我们设置两幕场景。第一幕在1906年,第二幕在2006年。我们的小品对比一百年来的变化,弘扬‘博学慎思,修身明德’的校训。” 省立一中的校训是“博学慎思,修身明德”,结合了《礼记·中庸》与《礼记·大学》的名句。 江逾白才刚讲完,沈负暄就感叹道:“你这个办法挺不错,点明了百年校庆的主题,还能让观众们记起校训。张老师肯定特别喜欢。” 光线明亮的小教室里,林知夏双手按住桌子,忽地站了起来:“江逾白的办法很好,我支持。” 编剧组的同学们,大多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一时想不到更好的主意,索性全票通过了江逾白的提案。 万春蕾更是风风火火地准备起剧本。她把剧本命名为《变迁》,又分成了两个部分——1906年与2006年。 编剧组的同学们加班加点,赶在两天内做出了《变迁》的第一版。 万春蕾把重点放在了“女生读书的机会”上。 她通过两幕戏剧化的场景,还原历史与现实——公元1906年,正值清朝末年,男女不得同校,女子学堂稀缺。公元2006年,省立一中同时招收男女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女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女老师能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百年历史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推动了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变迁》这个剧本,宣扬的是一种“回顾校史、热爱学习”的精神。 编剧组的八位同学都对《变迁》很有信心。他们相互校对,确定版本,就把电子稿发给了沈负暄。 沈负暄带着一帮朋友跑去学校门口的复印店,直接将《变迁》打印成36份,再带给初二(十七)班的每一位同学。 大家拿到剧本,反复品读,都说编剧们写得好,写得妙,行文流畅,立意很高,肯定能摘取“校庆节目一等奖”的桂冠。 班主任张老师也很喜欢这个本子。虽然这个本子,并不符合他“热热闹闹、喜喜庆庆”的要求,但他看出了台词背后的精神文化,他非常欣慰。他鼓励大家带着学习的热情,演出竞赛班的昂扬斗志。 张老师的高度赞扬,让十七班的演员组、导演组、道具组迫不及待地开展了排练工作。 省立一中的初中部有一栋艺术大楼,楼里共有两个排练厅。百年校庆即将来临,排练厅的档期难求,初二(十七)班只能在周二、周三的中午使用一个排练厅。 这意味着,每逢周二和周三,林知夏都不能回家吃午饭,也不能回家睡午觉了。起初,她有一点不开心,但她随后就想到,她是十七班的班长,还是《变迁》的女主角,于情于理,她都应该调动全班的积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