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页 (第2/2页)
,朕能马上立他为太子,可惜啊。” 事关皇帝的几个皇子,几个人老神在在,谁也没接话。 皇帝颇为幽怨地叹了口气,挥挥手让他们下去了。 说来好笑,皇帝登位十五年,这却是他第二次亲自处理科举的各项事宜。 田拙和崔清河,都是他提上来的,天元十二年的进士。 天元十二年,皇帝费尽心思,才把郑相踢出了插手殿试的队伍,那一年三百零一份考卷,都是皇帝亲自阅的。 此前十二年,从皇帝登基开始,进士不叫天子门生,而叫郑相门下。 就连如今,今年的榜眼方朗,也是卢大儒的关门弟子。 卢大儒是当今郑相的同门师兄,方朗排资辈,得叫郑相一声师叔。 今年他选读卷官时,选得十分斟酌,郑相一系只选了一个——人却凑不够了。 “郑半朝”之名天下皆知,半朝皆是门生故旧,这一党简直让皇帝头疼了十几年。 皇帝不禁又在心底暗骂起先帝来。 当年郑相的父亲,那位人尽皆知的郑氏大家归隐山林,先帝三请而不就,只一心一意教书育人,传圣人之道。 他首开私学,先帝下旨褒奖,郑氏一门更是如日中天,天下文人趋之若鹜。 皇帝本不想用“趋之若鹜”这个词,只是他实在是烦透了郑氏家学。 郑老爷子身体康健,弟子越收越多,收了门生三千。 门生再收门生,收了一窝儿又一窝。 这些其实也没什么。 郑老爷子不出仕,他那些优秀的弟子们却入朝为官,或走科举,或举孝廉,一个一个扎根在了朝堂内。 直到郑老爷子仙逝,一个正一品的宰相、三个从一品的尚书给他抬棺,几乎整个朝堂夹道相送,才让先帝觉出不对味儿来。 可惜来不及了。 郑老爷子最小的儿子,当今的郑相,入仕了。 郑相甫一入仕,整个朝堂,不是这个叫他师兄,就是那个叫他师弟,不是这个叫他师伯,就是那个叫他师叔祖的。 他从翰林院编修做起,仅仅用了三年,便做到了宰相。 皇帝受够了郑半朝! 他又在心底大骂了先帝一句“糊涂蛋”。 他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凑不齐殿试读卷官的皇帝。 郑相一系的他绝不想多用,只好又凑了几个世家出身的。 这群人对科举不是很在意——他们的战场不在科举。 当然如果能多分几杯羹,他们也乐得阅阅卷子。 今年一甲的三个名次,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郑氏一个,寒门一个,世家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