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4页 (第2/2页)
烫手山芋,谁自己接着。 要是景文帝同意, 他就去战场,说不定能在路上碰到师兄,想想办法一起造反。 要是景文帝不同意,他就留在京中等师兄回来。 此时景文帝也是十分煎熬。 他把姜临川写的奏折拿出来,随意翻看几眼,一字一句都是请求陛下恩准他北上探望、照顾秦川侯。 同不同意呢? 他总想粉饰太平, 不希望后世记载,他逼杀忠臣良将,致使造反。 姜远之屡次被刺杀而不死, 就算不疑心,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全然信任了。 同意姜临川北上,不亚于放虎归山。 他现在也摸不准姜临川是真傻还是假傻, 二者并没有区别, 都是要处理的。 景文帝决定召他的老太傅过来商议一番。 这位德高望重,是名扬天下的大儒,官居丞相数十年, 既有治国之能,又有经世之才。 文人墨客,都以半师之礼敬之。 若当年林霁不辞官, 如今也该有这样的威望。 “老师,您先看这奏折。” “老臣看过,秦川侯世子虽年少,博闻强识,文采斐然,过几年参加科考,怕是能连中三元。” “老师您说笑了,武将家有世勋,怎么会去参加科举?临川生来就有三品官位,不必同那些寒门子弟抢六七品的小官做。” “众所周知,秦川侯世子身体羸弱,难承父业,又天生聪慧,学识渊博,日后转为文臣也未尝不可,陛下忧心之事,自然迎刃而解。” “他总会娶妻生子,姜氏一族根基深厚……” “陛下可降一位公主与他为妻。” “此事容后再议,先看这奏折,朕该不该同意?”景文帝想到尚给姜远之的两位公主,无言。 “陛下同意便是。侍奉亲父乃孝道,陛下若早些出手,在流言喧嚣尘上的时候,斥责他,将他送至北边探望秦川侯,必不像今日这样被动。” “如今为时不晚,放他北去便是,若有不臣之心,陛下可铲除心腹大患。若他侍疾后回京城,再叫他科举入仕……” “戎夏大汗愿俯首称臣,与我大梁通商,愿尊我大梁为主,世代缴纳岁贡。”景文帝突然话锋一转,征询老丞相的意见: “大梁国力皆耗在兵戎之事上,朕欲停战,戎夏已求和,此事如何?” “戎夏这些年也被大梁耗住,损失惨重,也许是迫不得已才来求和,不如乘胜追击,将他们赶去北荒,让他们与那些色目人争土地……”老丞相想了想。 “北边本就不适合种植,那些土地就算归入大梁,也无甚用处。反倒是戎夏人,擅长种植,养马,放牧,若为臣属,往来通商,必能强我大梁国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