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之问仙_第11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4节 (第2/3页)

都不会怀疑,秦蓁和泽城雪两个人将会做成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之一。

    因为两个人对剑都是爱的纯粹,根本不掺杂任何其他的情绪,不论是嫉妒,攀比,或者是其他什么。

    这样的秦蓁,也很优秀,当然,在天剑门不是只有泽城雪受到欢迎,想当年追逐秦蓁的女修门也是很多的,但是秦蓁和泽城雪不一样,泽城雪待人接物都是温柔如水,特别的谦逊有礼。

    秦蓁的话,平时看都不看人一眼,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侵略感。

    还有哪个女修敢那样大胆地去打搅秦蓁?所以喜欢秦蓁的女修门,大多数都是不敢去告白的,只能够在身后默默地看着。

    这些事情,也不知道秦蓁知道不知道,但是可以断定的是,陈寒肯定不知道。

    这些题外话暂且不表,就说说秦蓁的那个小meimei秦月瑶。

    秦月瑶是在秦蓁小时候,就跟秦蓁一起生活着的一个活泼的小女修,人们并不知道秦蓁和秦月瑶来自哪里,是因为两个人一来,秦蓁就受到了尊者们的青睐,秦蓁的修为又特别高,这样一来,哪里还有不开眼的女修真的赶去打搅到秦蓁一丝半点?

    秦蓁本来,自己就知道在宗门里边没有泽城雪受欢迎,这一点秦蓁倒是没有所谓,只是,让秦蓁想不到的是,竟然连他的meimei秦月瑶,也像是被泽城雪收了魂一样,一天天都要往泽城雪那里跑。

    甚至还跑到人家的洞府去找人家。

    泽城雪那样性子的人,根本都不懂拒绝,他也不是没拒绝过,关系远的直接拒绝了也就是了,但是秦月瑶不一样啊。

    秦月瑶毕竟是秦蓁的meimei,秦蓁只是知道自己对泽城雪的看法,她根本不知道,在泽城雪的心里,其实也早已经将他看作了自己很好的朋友。

    泽城雪他之所以还去找秦蓁切磋,真的只是切磋而已,因为秦蓁的剑法,其实和泽城雪不相上下而已,他们之间所差的其实,就是一点剑气的不同,互相压制,就看谁的战斗经验更足,或者,是看谁的剑意最剩。

    泽城雪也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喜欢找人切磋的人,其实他喜欢的是和平,即便是平时的切磋,因为剑气一动,便是杀伐之气,他其实也不太喜欢。

    所以,泽城雪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反而是琼音居。

    一个不喜欢宣扬剑气的剑修者,他喜欢的是和平,以及丝竹之音。

    这其实很好理解,喜欢剑的人,也有喜欢音律的,就比如青云门的那个兰芳尊者岳以柔,他的武器除了笔之外,还有琴。

    他带着琴一个很明显的作用是,能够随时随地的弹琴,这一点可见他是多喜欢琴,而且,根据青云门的人们相传的消息,说是兰芳尊者岳以柔的琴里边,其实藏着他最喜欢的宝剑。

    所以,在青云门,许多人私下里,给兰芳尊者岳以柔起的小外号是,琴心剑胆。

    泽城雪喜欢琴,但是自己却不喜欢弹琴,便往往流连在琼音居了。

    琼音居里,琼音居的主人琼华仙子,也早已经对泽城雪芳心暗许。

    或许泽城雪和秦蓁看不出来琼音居主人琼华仙子对泽城雪的情谊,但是作为女人的秦月瑶自然是知道的,当时还是女孩的她们,还正是在单纯的少女年华。

    少女的心事,自然只有少女们能知道一二。

    陈寒并不知道,这些只有少女们彼此互相了解的心事,他只是客观的将知道的秦月瑶的事情告诉了陈琼。

    秦月瑶刚来到宗门的时候,秦蓁就已经是亲传弟子了。

    因为秦蓁是他们所有亲传弟子里,入门最早,也是入内门的第一个开山亲传弟子,所以,陈寒也不知道,秦月瑶来时,秦蓁和秦月瑶两个人的修为如何。

    总之,不论他们刚来的时候是什么境界的,但是,陈寒可以确定的是,秦蓁的修为都在同阶里边排行前三。

    至于秦蓁的meimei秦月瑶,则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孩子,同时却不失一点少女特有的俏皮,总的来说,可以用活泼来形容了。

    但是单说活泼却又不是特别精准妥当,因为她只有在行动的时候,和看见泽城雪,秦蓁的时候才露出那种只属于她的活泼和好动来,大多数的时候,比如说在面对着其它人的时候,秦月瑶脸上也没有整天都带着一副活泼好动的面容。

    大多数时候来说,秦月瑶在大部分人的眼里,还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小女人,偶尔也是很温柔的,而且这种偶尔的温柔,其实也不输向来被人们评价温柔的琼音居琼华仙子岳以柔。

    但是因为岳以柔容貌清丽出尘,而秦月瑶相对来说不属于清纯的类型,秦月瑶是那种浓妆淡抹两相宜的,她素颜的时候,虽然仍然不像岳以柔那样清纯,但是,秦月瑶的素颜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韵,相对来说,秦月瑶的容颜是属于娇俏的。

    但是秦月瑶又不能说是绝对的娇俏,说她娇俏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她为了泽城雪精心装扮的样子。

    秦月瑶并不是一个喜欢花枝招展的女子,相反,在很多时候她都是比较素净的,她很喜欢自己清清秀秀的样子,但是在面对泽城雪光风霁月的容颜时。

    秦月瑶竟然会生出一种谨小慎微的心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