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3节 (第3/3页)
“虽然被发现的几率不高,但是分开了,万一被人发现,也不会连累到你。” 金老爷子苦笑了一下:“我要打听的人,一个在台湾,两个在米国。无论是哪边,都非常敏感。我不能害了你们,还是小心为上吧。” 台湾? 难道是当年随军迁移的人? mama曾说过,表叔公有三儿一女,难道当年早已因为战乱散落四方了吗?因为种种政治原因,早就失去联系了吗?那,这么多年,他一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呀。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团圆时,深夜时分,总能看到关博萱看着旧年的家庭照,偷偷抹泪。 想起mama和舅舅对小舅舅的惦记,看着眼前金老爷子的满头白发,文岚心里颇有几分酸楚。 散落天涯的亲人,早已失去联系。 像他们这样的人家,又有多少熬到最后依然是抱憾终身。 “好,没问题。我尽量帮你找到他们,如果有新的消息,我会直接过来这里找您的。您放心!” 文岚看着年过花甲的金老爷子,做出了自己的承诺。 当着他的面,文岚小心翼翼地把信件和地址分别塞进布袋和自己贴身的裤袋里面。 “谢谢你!”金老爷子的眼睛闪闪发亮。 作者有话要说: 我的曾祖母始终没有等到失踪的儿子。 我的远方亲戚,在预定回乡的日子前,忽然因病离世。 那个年代,悲剧满地遍是。 ☆、觅得音讯 文岚握着写着地址的纸条,再三核对无误后,却依然没有迈开脚步。 因为,她一时冲动,一离开四合院,便输入了台北的坐标。 可,当她真的凭着一腔孤勇一路寻过来,却踌躇不前。 文岚与母系亲属素昧谋面,对方也应该从来没有听过他们的消息。这么多年过去了,对方还记不记得自己有这么一个侄女,尚是个未知数。更何况,文岚又隔了一层。屋里是辈分、身份还是地位,两者之间真的是天差地别。 假如文岚贸然去敲门,会不会被拒之门外? 看多了阶级小说的文岚,内心十分忐忑不安。 文岚呆呆地看着门牌,心潮起伏。 秀荷买完菜,照旧跨着大竹篮,沿着走了十年的小路,往金府走回去。 秀荷祖祖辈辈一直在金家工作,祖辈是府里的奴婢,清朝灭亡之后,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家。 1948年,看着在中央银行门口排队兑金的上海普通市民,秀荷的母亲对还在学手艺的秀荷说:“现在外面乱得很,物价涨得死人,之前100元可以买到的菜,现在1000元都买不到。大家都不敢留金圆券,能换黄金的早换了黄金,实在不行,也尽量留点银元。你们兄妹没有什么本事,就多学几门手艺,跟着老爷他们,总能保住吃穿。” 这些都是秀荷母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她人生总结的经验。 她们那一辈人见惯了荣华富贵,习惯了生离死别,也见惯了身边人的起起伏伏。 同是满清贵族的流亡王府,在10年代的时候,依然保留着奢华生活和旧式的做派。20年代初,他们仍旧住着雕栏玉砌的房子,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享受超过数百佣人的伺候。只需要一个气音,手下的人便把事情准备得妥妥帖帖,服伺得周周到到。每次过节大祭,下人们各司其职。整个仪式上除了主子们的叩拜声,别无杂音。 可惜,到了30年代,周围的人家便迅速衰败了下去。金家的情况虽然好一点,但也盛景不再。过百的下人,削减了一半,有些有本事的人甚至自动求去。像秀荷这样专精一门又不擅长外事的,即便留了下来,工作量也远超从前。 即使是这样,看着府外艰苦求生的人,秀荷依然对老爷们心存感激。 于是,当二老爷他们留在台北的时候,秀荷不想跟家里人分离,便也选择留了下来。 这一留,又是十年过去了。 原来的小秀荷,现在已经变成了其他人口中的荷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