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第7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2节 (第3/3页)

在他们的心目中,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每一暴力,没有歧视,没有眼泪,只有平等的待遇和成功的机会。

    可惜,等待他们的却是,层出不穷的反犹言论,和限制性的措施。

    于是,初来乍到的犹太人们,只有依靠犹太组织和慈善机构生活,许多人一贫如洗。

    但,比他们更惨的是华人移民。

    后世称为“华人”,此时,很多地方还称之为“唐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移民的家人,后来的华人社会,除了广东台山人外,其他的人已经不再使用唐人这个古老的名称了。

    19世纪,很多华人被“卖猪仔”,听信了谎言,辗转到了米国。

    太平洋铁路,加州铁路,诸如此类,都是建立在无数华人的尸骨之上。

    之前,文岚参观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学院,“丁龙汉学讲座教授”这个头衔是世界汉学学者的最高荣誉,只有寥寥数人曾获得此项殊荣。

    而这位丁龙先生,真名马万昌,又名马进隆,是一位从修铁路的苦力华工变成一位倍受尊敬的管家。

    “进隆”与“丁龙”在台山话中语音相似,于是,以讹传讹,马先生的真名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1901年,他捐献了毕生积蓄12000美元,促使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汉学系。

    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对中国近代文学影响深远。

    民国时期,有一万多国人到此留学,不乏诸如胡适、陶行知、马寅初、闻一多等后世知名人士。

    一个普通的华工,推动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发展。

    这,是一个奇迹。

    但,深究这奇迹的背后,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悲惨历史。

    1875年,年仅18岁的丁龙被卖猪仔,混在密不透气的船舱里,到达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便成了加州修铁路的一个寂寂无名的华工。

    后来,因缘际会之下,丁龙变成了若干铁路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卡朋蒂埃先生家众多仆人之一。

    卡朋蒂埃先生脾气很差,某日喝醉酒后,打骂责罚所有的仆人,还扬言要把他们统统赶走。

    第二天,酒醒后的卡朋蒂埃先生,发现偌大的房子里只有遵从孔孟之道的讲究“信用”、“荣誉”的丁龙留了下来。

    丁龙虽然得到了卡朋蒂埃先生的认可,却在那个排华年代里备受歧视。

    在那些米国人眼里,居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的那些人,似乎只是抽食鸦片、留着猪尾巴一样辫子的野蛮族群,或者是崇拜魔鬼的未开化的人。

    旁人歧视的眼神,从未淡去。

    当他们踏上轮船时,手握高级包厢船票的丁龙,被旁边的乘客要求去住下等舱。

    就连他的捐款,也被因为对华歧视,而屡遭阻扰。

    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是卡朋蒂埃先生。

    卡朋蒂埃先生装作仆人,把丁龙捧成著名的哲学家,让丁龙顺利留在包厢中。

    卡朋蒂埃先生,一连数封长信,阐述米国人对华人世界的歧视与不了解,高度赞扬了丁龙的人格,并捐款10万美元。

    最终,促成了哥伦比亚汉学院的建立。

    此事,给当时的米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传回国后,更得到包括慈禧太后、李鸿章、伍庭芳等人的大力支持,纷纷捐赠图书。

    慈禧太后捐赠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的镇院之宝。

    可惜,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华工、华人移民,都没有遇到像卡朋蒂埃先生那样的朋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