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第7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8节 (第4/4页)

,在家藏的古典文史书中找到了一方驰骋的天地。

    建国前,张伯驹就参与故宫收集文物工作。当发现精品文物在市场上出现时,他多会优先推荐故宫博物院收购。范仲淹《道服赞》由北京古玩商靳伯声从东北购得,他居中协调,商定以黄金110两卖给故宫博物院。后来,当得知马霁川有展子虔《游春图》时,张伯驹又建议故宫博物院买下。可惜,那时在故宫博物院资金紧张,根本无力收购。

    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鬻物举债,尽量将它们一一买下。他曾经说过其中缘由:“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他们不是为了赚更大的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一件《游春图》,直接使张伯驹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

    当时,《游春图》要价240两黄金。张伯驹不得不变卖在弓弦胡同的那处豪宅和妻子潘素的金银首饰。那处豪宅是清末著名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宅,占地15亩,也就是整整一万平方米。不管在什么年代那都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可就是如此珍贵的《游春图》,张伯驹眼睛都不眨,直接在1956年连同其他珍贵文物一起捐给了国家,其中还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却也被张伯驹婉言谢绝。

    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另外,张伯驹还把唐朝李白的《上阳台帖》赠与主席。后来,在1958年时,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

    据文岚所看过的资料记载,建国后,很多爱国人士主动捐钱捐物,不少收藏家更是倾囊捐赠。书画、瓷器、青铜器,无数人竭尽心力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以捐赠的方式或友情价售卖的方式,进入各类国家博物馆。

    在不远的80年代末,张学良更是把所有的收藏拿出来,拍卖所得全部捐给社会。而购得古董的人,却又再次捐出,重新再拍卖。

    这个时期的很多大收藏家,更多是出于家国情怀,而非简单地用物质来看待世间的一切。

    文岚回忆着张伯驹的生平,一面浑浑噩噩地跟着大人们的步伐,绕过了两条巷子,走进一座不起眼的小四合院里面。

    走进屋里面,文岚不觉得环境简陋,只感到十分温馨舒适。

    泛黄的小院,清扫得干干净净。坑坑洼洼的墙壁,用柔软的白宣纸糊上。上面再挂上屏风、画作以及各种书法作品。

    金老爷子与许先生、王先生他们打了招呼,便让关博睿把书画拿出来,铺在桌面。

    这些书画都是金老爷子与文岚通过各种方式在国外购置的,虽然金老爷子心里有个大致的判断,但毕竟不是行家,心里还是没底,便拿过来让真正专家鉴赏一番。

    关博睿打开盒子,顺手把那些旧纸放在一旁,再小心翼翼地把盒子打开,将里头的书画请出来。

    书画还摆出来,旁边一位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已经叫了出来:“等会儿,让我先看看这纸。”

    说着,他把外面那张纹路有点特别的纸张抽了出来:“你们瞧瞧,这是不是一张好纸头?嘿呦,这纸比我年纪还大,还这么糯,是张好纸。今天可真是凑巧了,你们先看着,我过去画一张再来。”然后,他拿着纸张转身就走了。

    傅先生他们见那边已经开始磨起墨来,不便过去打扰,便将那叠旧纸翻了出来。

    “这张应该是民国初年的。”

    “这几张都是乾隆年间的,旁边这几张也是民国初年的。”

    “这张够特别,米红色的,我喜欢。老夫一时技痒,我就先告退了。”

    又一个老先生挑了一张旧纸,径直铺在另一头的画案上,拿起笔在一旁的墨汁里面点了点,便在宣纸上面做起画来。

    这,让文岚简直看呆了。

    在书里曾看过书痴、花痴、画痴,也听说过画家遇到好纸,就像美食家遇到时鲜一样,忍不住垂涎三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