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许愿树[快穿]_第54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页 (第2/2页)

处为金兰书院筵请名师,且那些盛名在外的先生并没有拒绝他的事,早已在文林中传得沸沸扬扬。

    从初时的看笑话,到后来的羡慕嫉妒恨,再到最后,发现只要是何艾出马,竟然无一失手,让那些大多皆以有才有能却性格古怪著称的先生们,都相继接下金兰书院的聘书,那些人已经变得麻木。

    有许多之前还在说风凉话,包括一些已经取得功名的人,甚至都已经在筹谋着要如何争取到进入金兰书院学生的机会,再不行,去当个先生,也能近水楼台,求得墨湖先生等人的指教。

    哪怕何艾早有言在先,她办这所金兰书院旨在回馈社会,接济那些穷家子弟,但她后来做的那些事,一直让人认为那只是她用来显名的手段。

    结果,这张告示一出,顿时打遍所有对此心存质疑,等着看她打台阶下的人的脸。

    但凡有些能力的人家,或是疼爱孩子的人家,没人会舍得送自家的孩子去金兰书院自食其力。

    而十岁以上的孩子,有些已是农村人家能得用壮劳力,为防家里不许孩子去,何艾特意请学政出,让官方发出告示,嘱咐各家尊重孩子的意愿,一旦发现有大人强制阻止孩子去求学,必当严惩。

    官府在那些普通百姓的威慑力,绝对够强,有了这纸告示做护航,可最大限度减少这一现象,纵然仍有一些家庭会拒绝让家中孩子去求学,那也没办法。

    对于学政大人,以及官府中的各层官员而言,金兰书院所做的事,无异于别人花钱出力为他们赚政绩,很乐于做些顺手人情。

    有些态度积极的县衙,甚至十分主动的出面组织护送县内孩子统一前去金兰书院求学,学得怎样,怎么学,他们不管,只要能去,增加他们县里的入学率,也是可以功绩薄上记一笔的事。

    五百个名额,看似不少,但被吸引过来的孩子却更多,而金兰书院却非来者不拒,全都收下,不仅会看每个孩子所在村镇出具的证明,还会观察孩子们的衣着外表,最后还会让他们实际参与劳动,以此来确定他们是否满足要求。

    这般剔除掉大半后,直至报名截止,共收入六百三十多名学生,大多是十岁以下,十到十三岁,甚至略超过十三岁这个界限的,不足三百。

    金兰书院的建造规模,是计划将来可以招收千人以上的学生,但在初期试水阶段,何艾并没有冒然收入那么多学生。

    告示中所写的试学期,也确实存在,一个月以内,就会大概确认好学生们的资质,进行分班,资质实在拙劣,学不进去者,又没有特殊专长的孩子,用三个月的时间,教会他们认识简单的字,与基本运算方法后,就会将他们送回家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