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7页 (第2/2页)
,更加积极踊跃的将孩子往金兰学院送。 那些家境尚可的家庭,不在学院的招生条件内,为此,他们多番抗议,闹得连东阳郡府城的学政大人,都不得不将何艾叫去谈话,要求他放宽出身条件这项限制。 只得应下的何艾虽然改了招生条件中的这一项,却在随后就再次提升考核要求,对录取的学生素质要求更高,从而导致金兰书院的每次招生,都极受关注。 由于金兰书院的招生本就没有地域限制,有些外地的孩子,甚至提前半年的多就自行,或是结伴,或是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书院外等侯书院的招生季的到来。 这也是导致书院外集市变得越来越繁华,建起的房子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有些甚至在第一次没被录取后,就住到这里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应考训练,坚持等到第二年再考。 针对已录取的学生,学院采取的则是不同学制,除三月遣退制外,还有三年制,五年制与七年制,学制期满,达不到升学要条件者,一律毕业。 第一批学子在三月期满时,就已经被遣退近两百人,留下不足五百人,如今时隔三年后,何艾他们已刚刚送走一批三年制的学生。 留下的能继续读下去的学生中,除几十个天资不错,年龄却较小,学习进度安排的较慢的孩子,是从少学班升入中学班,真正升入五年制高学级的已不足百人。 拿到何艾分发给他们的新教案,墨湖先生他们这些人,虽然早从何艾那里知道些他的想法与计划,但还是忍不住大吃一惊。 “何院长,若按您的这套方法来,恐怕院里剩下的这些孩子一旦下场,考中率就会极高,引起文林震动啊!” 周朝虽然守着太祖立下的规定,对武将从不曾怠慢,但在享了多年盛世太平后,文臣势力极为庞大,从而也导致文林风向极具影响力。 金兰书院此前招的三批学生,基本都是些目不识丁的农家子弟,还从不曾有人下场考过,让人不知这些学子的深浅。 这也导致金兰书院虽因它那些堪称奇葩的招生与教学方式引人侧目,顶多也就是让人酸言冷语的非议几句,认为金兰书院埋没了那些名声在外的先生们。 可一旦按照何艾亲自编写的这套教案来,第一届五年制学生,若无意外,恐怕不出三年,都能中举。 前三年,学院已经教完四书五经中的基本内容,都是以掰开揉碎了的方式,强制性的灌输到那些学子脑海里,他们现在毕业后,成绩比较突出的那一拨,去考个秀才的难度并不大。 成绩不怎么样的,在学会认字算数之类的基本知识,每个人几乎都有些比较拿手的本事,离开书院后,不管在哪里的谋生,都将不成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