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_第8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4节 (第2/3页)

自家少爷。不过程卿交待的事也很重要,是程卿不许司砚跟去的。

    司砚做的生意,又和何家有关,眼看着程卿从何府出来一脸严肃,司砚小心提醒:

    “少爷,想在码头做生意的人不少,您说春天正是贩丝的好时候不假,小的从前也没经验,多亏了五老爷和何老员外暗中照拂,小的才没有被人骗光本钱……”

    五老爷就不说了。

    何老员外是真的对少爷好啊。

    南仪多水多山,能种稻的田少,百姓就选择栽种桑树养蚕。

    桑叶养蚕,蚕吐丝,蚕丝能织绸布,绸布比土布贵,丝还能顶替粮食交税,每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南仪的学风鼎盛,家家户户都想让男丁读书,求学却是要银供的,银子从哪里来?

    卖力气伺候田地的粗汉,不如双手灵巧的女人织绸赚的多,要能自家有几张织机,供男丁读书没问题,节俭持家的还能攒下一份家业,买宅置地都不在话下。

    程氏也有自己的桑田,有织厂,有布行。

    何家同样是靠收丝织布起家,如今还是宣都府有名的大布商。

    就是程卿家在杨柳巷租的房舍,原也是县里汪布商家的别院,汪布商本来很有家底,前几年汪家布庄织出的绸缎甚至搭上了内务府的采购,一跃成了贡品,汪家也摆出了皇商的派头,谁知成也萧何败萧何,承平五年,汪家内供的绸缎出了问题,汪家一下被打回原形不说,同行抓住机会挤兑,汪家产业被打击到十不存一,房舍能卖的都卖了,一时没卖的也租了出去。

    宣都府的丝绸布匹很有名气,南仪县算是宣都府丝绸其中一个原料和初级加工基地。

    南仪县水路四通八达,大码头上每天都有外地来的商船停靠,商人们从这里贩丝收布。本地的市场基本被县里几家大户垄断,剩下点零碎的边角料也不是那么好吞的,程卿将朝廷的抚恤金兑成银子,其中五百两给了司砚做本钱,打发司砚下乡收丝。

    收来的丝并不马上卖掉,而是拿去当铺又换成银子,再继续收丝。

    司砚按程卿说的话,请了两个帮手,将收来的蚕丝一点点挑选整理,最后一担担都是上等品。这样的蚕丝,外地行商是抢着收购的。

    五百两银子本钱,只忙了两个月,已是翻了两倍,这也是为什么程卿有底气允诺每月给柳氏五十两家用。

    这钱好不好赚?

    其实不好赚。

    下乡收丝有多辛苦不说,养蚕的乡民也不是个个都老实本分,往蚕丝里掺水掺沙子增加重量的,还有以次充好,把坏丝埋在下面的,收丝的一不小心就要上当!

    程卿再三叮嘱,司砚一开始没经验还是被骗过几回。

    后来司砚再送丝去当铺,就得了当铺掌柜的指点,司砚结合程卿教的,慢慢摸到了门道,短短两个月获利丰厚,程卿府试和院试都是贩丝最忙的时候,所以司砚也没跟着程卿去宣都。

    无jian不商,人家当铺掌柜好端端的干嘛要指点司砚生意经,当铺的老板姓何,是谁在帮衬程卿不言而喻。

    可以说何老员外对程卿真是处处照拂,司砚觉得自家少爷出了何府好像不太高兴,忍不住劝了两句。

    程卿的脑壳更痛了。

    司砚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就码头那当铺,何老员外刚才还提过一嘴,说是何婉将来的陪嫁之一……这种财色兼收的好事,难道程卿就很愿意往外推?

    她是不在乎银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