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8页 (第1/2页)
除了阴世师之外,此后赶到的勤王军便是河南道经略使、齐鲁讨捕大使张须陀军为主的援军了,然而河南之地实在太乱,张须陀本人实在抽身不开。只是让麾下将领带了一部分兵马,和东渡留守樊子盖部合兵一处前来勤王mdash;mdash;因为张须陀的军队要想出关勤王的话,如果走杨义臣的辖区北上、从河北出张家口西进雁门的话,路途会更遥远,而且杨义臣辖区内窦建德、张金称等巨寇还会阻挠行军和粮道,必然延误时间;所以张须陀部援军走的是先西进东都洛阳、然后在洛阳北面的孟津渡渡过黄河,再走河东地区出雁门关。这条路必然让张须陀部援军会在路上和樊子盖的援军回合。 因为张须陀本人没有带兵来,而张须陀本人派来的副将官位级别比较低,所以这一路两军合并而成的援军,最后由樊子盖的部下担任了指挥职务: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为该路援军主帅。段达、裴仁基为副将。麾下总兵力达到了六万人,其中张须陀和樊子盖的兵各占一半。 阴世师和皇甫无逸出关之后,隋军总兵力超过了二十五万人。再加上雁门城内的守军,总数超过了三十万人,已经对突厥人形成了至少三比二的兵力优势,始毕可汗在坚城之下进退不能,放弃又心有不甘。突厥与隋军小规模的野战也爆发了好几次,每次双方都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互有攻守,却谁也没打开局面,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逐步被消耗了锐气的始毕可汗已经开始紧张起来。 腊月十六,在皇甫无逸到达之后三天。隋军最后一股大规模的援军也终于赶到了战场,那便是江南道经略使兼三韩总管的萧铣。与东莱留守陈棱的兵马,总计也有五万人,其中萧铣带来四万兵力,陈棱一万,毕竟陈棱只是一个东莱留守,相当于帮着朝廷管住山东地区的海军前沿基地而已,实力本就不雄厚,还要放着杜伏威北进,分出一万人来勤王已经是极限了。 萧铣和陈棱走的路线,自然是萧铣军先从吴郡上船,沿长江转入黄海后沿海北上,一直到东莱地界登陆后强行军穿过山东半岛,再在渤海湾换上陈棱在山东半岛北岸准备好的船只渡过渤海、直入海河、大运河、转永定河,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了水路交通,让行军可以每天十二个时辰连轴转,而且也不至于让士卒太过疲劳。最后快靠近张家口长城的时候才让大军下船陆路行军出关,走杨义臣走过的老路。 这条路线对于萧铣来说已经是最快的了,因为隋朝的大运河不比后世明朝是直接从杭州取直通往北京的,而是要到洛阳绕一下,萧铣军马匹驮畜又不多,如果走太多山路也麻烦,所以还是用他们熟悉的海运比较划算。只是江南道终究是诸路勤王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