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弱相公不好惹_第16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4节 (第3/3页)

愈说愈肯定。

    小跑堂原本啥异样也没瞧出来,但经由掌柜这么一“分析”,他便也觉得“原来如此”!

    向漠北和忽觉鼻子有些痒,想打喷嚏,不过却是忍住了。

    但听柳一志一连打了三个极为响亮的喷嚏,紧着搓搓自己的鼻子又搓搓自己的脸,末了将双手合到嘴前,朝掌心哈气。

    京城的天真的太冷了,在屋子里呆着时就能把他的脸冻得跟女子打了胭脂似的,眼下他的脸怕是被冻得更红了。

    柳一志带向漠北去的是扁担胡同,此胡同因为像扁担一般窄又长而得名。

    扁担胡同夹在大大小小无数条胡同里,并不好找,哪怕是京城本地人,初来时也要走上好几回才能将路记住,然而柳一志却是一条路都未有走错。

    到得他所说的那家馆子前时,向漠北本是凉凉淡淡的眼眸多了一份对柳一志的佩服。

    饶是他自己,怕是都不能只走过一遍这些胡同便能将它们如何接连又通向何处全全熟记于心。

    而柳一志显然是将它们全都清楚地记在了脑子里。

    扁担胡同住的都是普通百姓,在此做营生的,也都是小本生意。

    向漠北出身尊贵,加上他自小患有心疾鲜少出门,只在京城图纸上见到扁担胡同,自身不曾来过,更不知扁担胡同的百姓都是做哪些营生。

    但他并非第一次走进市井,在静江府时他便是一个寻常百姓,因此对胡同里往来的形色之人与吵吵嚷嚷的声音并不觉无法适应。

    相反,他很从容。

    哪怕柳一志领他进的是一家小得只能在铺面里勉强摆下四张桌子的馆子,他面上也没有露出分毫嫌弃之色。

    唯有走进市井,才知百姓真正的生活是何模样,也才能知晓百姓真真所求为何,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方能正确地对待事情,而不是只从他人口中晓事。

    柳一志观察着向漠北的神色,见他坦然落座,并无嫌弃或是不悦之意,这也才放心地在他身旁坐下,兴致勃勃道:“向兄,听闻这家馆子的老板夫妻俩是江南人,做得一手地道的江南菜点,我不曾吃过江南菜点,也不知该点些什么,不若向兄你来点?”

    虽然都是自静江府而来,但柳一志总有一种向漠北甚事都知的感觉。

    向漠北淡漠地看他一眼,毫不客气道:“我看是你自己想吃,所以才把我叫上的吧?”

    柳一志没说话,只是笑着挠挠头。

    他确实是想吃,可他手头的银子由不得他任性,但这顿饭,他是必须要请向兄的。

    若非向兄在秋闱时照顾了他,他根本无缘于桂榜,如今就不可能来京参加春闱。

    对谁他都能吝啬,对向兄,绝对不行!

    向漠北对江南的菜点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极为熟悉,因为他心疾的缘故,自小他所食饭菜皆以清淡为主,江南菜式清淡,一直来都是府上厨子的首选。

    而江南点心是整个衍国做得最可口也最精美的,宣亲王喜甜食点心,向漠北自然而然也有了解。

    他给自己点了一碗素面,给柳一志点了一碗鳝面,一碗水粉汤圆,一盘脂油糕,一碟合欢饼。

    柳一志听得目瞪口呆,不仅是因为他能在店家未报菜品的情况下便能将江南菜点都道了出来,更是因为他与店家说话时那一口地道的京城口音。

    柳一志来到京城这几天,虽听不大懂京城人言语,但他已能听得出京城人的口音。

    向兄是静江府人,缘何会有如此地道的京城口音?

    “向兄,你——”柳一志震惊地看着向漠北。

    向漠北转过头来。

    柳一志当即笑了起来:“没什么,就是觉得向兄点的可少了些?”

    这是向兄的私事,哪儿轮到他去询问?

    向漠北充耳不闻,只当他说的是可有可无的话。

    “向兄近来可好?”不再在外边受着冻,又喝了一杯热茶下肚,柳一志觉得自己这才活了过来,话匣子便也打开了,把自己想说的想问的都给道了出来。

    只要不是多余的话,向漠北皆一一替他解了惑。

    尤其是关于书本上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由他稍加点拨,柳一志当即有种拨云见月茅塞顿开的感觉,竟是比他的任何一位老师都要善于解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