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7节 (第2/2页)
过了,也从广宁搬到盛京了。 大房二房三房都挺好,他这个老头子反倒是没什么事儿做了。 沈老爷子种了一辈子地,不种地就去码头做苦力,才攒下这么多家业。 他只会种地,在盛京没啥事儿做,幸好有个庄子,种地,收秋,人一闲就容易乱想,沈老爷子希望有点事儿干。 庄子收秋就收了十多天,粮食晒干装仓之后,沈老爷子才回去。 一到家,他就把丰收的喜讯告诉家里人了。 总共一百六十三亩地,收了不少粮食,供给食肆的,自家吃的,怎么都够。 沈老爷子还带回来庄子产的东西,两筐柿子,新挖出来的红薯,好几袋豆子,河里捞出来的鱼,一篓子虾,到家里都蔫吧了。 顾筱把虾养盆里,留晚上炸着吃,红豆送到手工坊,红薯晒两天,等甜一些了就送到食肆去。 粮食全放在粮仓里,然后捡好的做种子,明年兴许还是个丰收的好年。 郑氏是嫁进来的新媳妇,自从了解到沈家的家底之后,她也不敢多想,沈诚不在家,她能做的只有孝顺公婆,顾好家里的琐事。 若是可能,跟着学做菜。 郑云舒和顾筱同龄,有的话聊,沈诚五月下旬走的,这都八月中了,还没回来。 新婚燕尔,自是相思情切。 现在秋收忙过了,沈诚再回来兴许她能一起跟着。 郑云舒把鱼清洗干净,在海边长的姑娘自小就做惯了这些活。 鱼红烧一条糖醋一条,虾腌过再下油锅炸,两个素炒菜,两个炖菜,这就是沈家的晚饭。 吃着吃着,大门口传来一阵动静,郑氏若有所感,回过头去,只见大门前面停了辆马车,上面蹦下来一个人,不是沈诚是谁。 陈氏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地上,“咋这时候回来呐,吃了没……” 大娃拍了下额头,先看了看郑氏,沈家伙食好,郑氏比他走的时候胖了点。 大娃道:“本来想上午到的了路上耽误了一会儿,还没吃饭呢,饿了一路了……” 说完,沈大娃还摸摸肚子。 郑氏赶紧添了一副碗筷,大娃冲她笑了笑,然后道:“我带回来了不少东西,吃完饭再看吧。” 由南往北,路途遥远,带这么多东西可不容易。 沈家人没问,等吃完饭,自然就看到了。 郑氏给大娃盛了冒尖一碗饭,沈家伙食好,在外头肯定吃不着好东西。 大娃也是饿极了,大口吃饭大口吃菜,一路风餐露宿,他是真饿了。 “还是家里饭好吃!”沈大娃仗着牙口好,吃炸虾一口一个,连壳都不吐。 陈氏说了句:“这鱼是你媳妇炖的。” 郑氏怔了怔,她长在渔村,吃的最多的就是鱼,做鱼有一手的,没想到陈氏还会提,“这是我家乡的做法,你们都尝尝。” 顾筱又夹了一块,郑云舒做的清蒸鱼很好吃,一点腥味都没有。 大娃回来,郑氏眼睛都亮了,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食肆现在不忙,这回大娃走,郑氏应该跟着去。 沈家吃饭的时候很安静,吃完了李氏大丫去刷碗,大娃把马车上的东西卸了下来。 走的远了,见到的东西就多。沈大娃手上有钱,啥都想带回来。 再说他认识了不少商贩,便宜。 南方带回来的果子,枇杷,橘子,芒果,香蕉。 蜀地的布料,绸缎,还有一匣子的钗饰,银的多,样式很新颖。 全是吃的用的,沈老爷子和沈大郎看了一眼,意兴阑珊。 沈大娃又搬出来一个盒子,“南边的烟叶子,给爷带的。” 沈老爷子这下高兴了,沈大郎装作不在意地看院子里的树,沈大娃道:“给爹和二叔带的酒,给小叔带的墨锭。” 沈大郎道:“还买酒回来做什么,家里有不少葡萄酒。净瞎花钱。” 话是这么说,可眼里的笑意帮都藏不住,儿子买回来的酒啊,闻着都香。 沈大娃出去一趟,谁都想到了,布料绸缎和钗饰一分,顾筱分到了一支银钗,一匹丁香淡紫的布料。 周氏那边也分了,不过因为是沈大娃带回来的,大房分的要多些。 郑氏陪着沈大娃去梳洗,顾筱抱着东西和沈羲和回屋了。 一匹布可不少呢,屋里的被子是成亲时的新做的,顾筱想做两身衣服,里面穿或者是睡觉穿。 这个颜色雅淡,沈羲和也穿得。 顾筱看了看屋子,两个人住,东西就越来越多,针线筐,缂丝机,墙上挂着字画,有两副是沈羲和写的字,她看着好看,就给裱起来了。 一副写的岁岁年年,一副写的是两情长久,不在朝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