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三 (第2/2页)
馆的同志再多等我们一会儿。” “那就麻烦王处长了!”展峰也不过多客气,道了声谢,叮嘱大家乘机养养神。 司机知道要赶路,立马拿了一盏警灯贴在车顶,伴着警笛的一路呼啸,车子以120迈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穿梭而去…… 下午5点,郝局长带着前销售科长马新强在档案局与专案组碰了面。与此同时,大庆油桶厂的相关资料也已经被调了出来。 “怎么还要让马科长过来?”见此情形,王处也有些惊讶。郝局长苦笑道:“那时候都是手写记录,我们调资料的时候发现字迹已经不清楚了,就找马科长过来亲自辨认一下。” 看着厚厚的销售记录,马科长问:“警察同志,你们需要哪些资料?” “我们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方向。不过有件事想问一下,你们厂为什么要生产300升的非标油桶?”展峰见马科长有些紧张,选择慢慢打开话题。 马科长扶了扶老花镜,回忆说:“我们厂建得有些偏僻,所以效益一直不温不火。当年我和厂长建议修改下生产线,做一些容量大的油桶。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见过很多家里把废旧的油桶改成炉灶,我的意思是既然纯粹装油的油桶卖不出去,倒不如跟小企业合作,用油桶做些别的玩意儿,也算开了条路。” “还有这种改造?”嬴亮是年轻人,从来没听过这种用油桶改灶台的事情,好奇地问了一句。 “不少见,”马科长放松了许多,“我用半年时间与几家灶具、炉具厂建立了供货关系,这些厂生产的产品都是供应给政府企业的大型食堂,他们要求油桶的规格必须要大,我们就加装了一条300升的油桶生产线。” “非标油桶全部都供应给这些小企业?”展峰问。 “也不全是,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弱,前后没几年,跟我们合作的厂家就相继倒闭,从那以后厂子就彻底没了销路,剩下的压箱货让我给低价处理了。” “也就是说,油桶绝大多数都卖给了小企业,只有少量的库存是零售出去的。” 马科长点点头。“就是这样。” “还有零售记录吗?”展峰看看那堆记录。 “有的,厂子里的每一笔账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马科长拍拍账本。 展峰客气地说:“那就劳烦您受累帮我们找一找了。” “厂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停产的,剩下的库存也是当年处理掉的。看1990年的就行了。”马科长蘸着唾沫一页一页翻看,遇到相关记录,嬴亮就会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来。 过程用了半个多小时,上百条涉及十多个地市的销售记录呈现在面前。 令专案组苦恼的是,那个电话并未普及的年代,所谓销售记录也只是记下了时间、数量、地市、货款结算之类的模糊信息,连购买者的姓名都没有。 就这样的玩意儿,连嬴亮这种擅长追踪搜索线索的专家也实在想不出该从何查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