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东厂观察笔记 第61节 (第2/3页)
册子,递给杨婉。 杨婉就着他翻的那一页,快速地扫了几行字,立即回想起了杨伦写那篇在后来举世闻名的《清田策》。这篇文章在贞宁年之后,仍有无数的拓本传世,所以,它不仅是一篇有名的政策文章,同时也是杨伦本人著名的书法作品。 杨婉伸手接过,问道:“这篇文章,内阁和司礼监,是不是还没有在陛下面前合议啊。” 邓瑛“嗯”了一声。 “这是我的抄本。” “你抄的吗?” “对。” 杨婉闻话,认真看向纸上的字。 据说,邓瑛死了以后,它的宅子被烧过。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此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的手迹,研究邓瑛以来,杨婉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亲笔写的字。 和杨伦的雄浑之风不一样,邓瑛的字极其的工整,每一笔都有他的自己的限度,横竖,撇捺都规在一种恰到好处笔力里,初见戾气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地收拢了,看起来没有一点点攻击性,规范地就像是雕版里的字。 见字若见人。 若是在现代,他一定是可以把白衬衣穿得很好看的青年,写一手印刷体,有一份和科研技术相关的体面工作。然后就像一颗寒冷的齿轮一样,在世界的某一处地方精准,安静,孤独地转动着。 “字真好看。” 杨婉忍不住夸他。 邓瑛道:“杨大人才是在书法上有造诣的人。” 杨婉听了,笑得露了齿,“我才不觉得呢,他就跟那种拿拖把写字儿的人一样,跟灌了黄汤一样,迷惑得很。” 邓瑛忍不住笑了。 杨婉已经不止一次在他面前揶揄杨伦了,然而,他听了之后却总是莫名地感到心暖。 她就像身份差距之间的一种吸力,把邓瑛从晦暗的污泥潭里拽出来,又把杨伦从清白的天幕中拉下来,让他们得以暂时并行。 杨婉见他笑而不语,便自顾自地取过那本册子,随手翻看。 杨伦这个人,文笔其实写得很一般,但是他逻辑特别好,杨婉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专业课的老师就特别喜欢杨伦。说他是一个实干派,政治敏性一般,但对国家经济军事的把握是很有天赋的,如果贞宁帝能够早死几年,他的成就应该还会更大。 杨婉从这篇并不算太长的文章里,读出十几年寒窗下苦读,十几年部科中历练的功力。 她放下册子,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想起贞宁十三年与邓瑛相关的史料,第一段想到的就是《明史》中,陈述他侵吞江南学田(1)那一段。 这也是后来《百罪录》里很重要的一条罪名。 “邓瑛……” “怎么了。” 杨婉抬头看向他,“如果此策推行,朝廷……会遣谁去南方?” 邓瑛道:“国子监应该会抽调监生去核算田亩,你……是不是担心杨伦。” 杨婉原本是担心邓瑛,但他这么一提,杨婉到把相关的史料记载也想了起来。 贞宁十三年的春夏之交,是内阁和司礼监对抗地最厉害的时候,这一场政治斗争,因为清田而起,牵扯江南的皇族宗亲,以及何怡贤,胡襄等人在南方的大部分隐田。 杨伦的《清田策》被大规模地抵制,他本人在南方也是举步维艰,甚至差点被害死在江船上。 与此同时,宫中也发生了一件史称“鹤居案”的大事。刚刚封王的皇次子易珏险些被一个宫女勒死在鹤居中。这个案子牵连甚广,虽然只有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