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东厂观察笔记 第99节 (第1/2页)
“不够问你要也没用啊。” 她说完挽住邓瑛的手臂,“钱是jiejie和易琅的,我借来用,日后要还,你这个东厂的厂督就帮我护着它。让它赚钱。” 邓瑛笑着点头,应了一声“好。” 二人在宫道上走,邓瑛重伤刚愈,一步一步走得都有些吃力。 杨婉边走边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忽然说道:“这个月月底,你带我出宫吧。” 邓瑛道:“你想去哪儿。” “想带你回家吃饭。” 邓瑛站住脚步,欲言又止。 杨婉回过头,“你怕杨子兮吗?” “是。” 邓瑛顺着杨婉的目光朝宫墙上看去,“也许过不了多久,他就要亲自审我了。” “为何。” “明年杭州要试行赋税新政,杭州遗留的学田,户部已经开始清算了。” 杨婉捏了捏手指,“你要如何应对。” 邓瑛摇了摇头,“一旦滁山书院和湖澹书院被查,司礼监会保我。” 杨婉听后却蹙紧了眉,他转身面对着邓瑛:“司礼监若要保你,弹劾你的人会怎么样。” 邓瑛沉默不语。 杨婉望着邓瑛道:“你要保他们。” 邓瑛抬起手抚上杨婉的脸颊,“婉婉,等我的伤再好一点,好到能久坐的时候,我跟你回家吃饭。” 杨婉低下头,脸上的皮肤在邓瑛的手掌中摩挲。 “你还很痛吗?” 邓瑛抚摸着杨婉的眼角,摇了摇头“结痂很久了,你给我的药都很好。” —— 结痂之后掉痂,然后消肿,邓瑛的这一场伤病持续到了贞宁十三年的深冬。 在这期间,易琅愿意留邓瑛在自己的书房,偶尔也准许站不住的邓瑛在他面前坐一会儿。 从十二月初起,翰林院推举了一位老翰林汪临江充仁皇子师,带着易琅从头开始精辨《贞观政要》,易琅受讲回来以后,习惯与邓瑛一道温故。 邓瑛在的时候,杨婉很少进去,即便进去也只是给两人送些饮食。 有一回,她煮了面给这两个人,邓瑛不能在易琅面前吃,便端着面坐在门廊下面吃。 为了不沾染汤水,他小心地挽掖袖口,在寒夜里露出一截手臂,一口一口地,吃得慢而认真。 书房内的易琅偶尔会抬头看邓瑛一眼,却也不说什么。 杨婉独自站在侧窗下,看着这两个在她面前各自沉默吃面的人,虽在冷窗下,心里却实有些暖意。 性纯如雪,不闻远香,邓瑛是一个需要私近之后,才能洞悉真心的人。 杨婉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万物献祭般的残美,像极了物哀美学的内核。 冬日卷帘,眼前大雪满地,知道不久之后便会化为泥泞,但仍然感动于它耗尽自身,献于眼前的这片纯净。他没有远香,在漆黑的夜里不为人知,只有提灯卷帘,才能得幸邂逅。 “万物谦卑无邪。所以寺内寿太郎写才会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吧。’” (感谢两位读者的纠正,此处最初版本写此句出自太宰治有误) 杨婉在笔记上写下了这一段话。 那一日,易琅赏赐了邓瑛一件冬衣。 月白色的绫段夹不知名的兽绒,杨婉记得,那是邓瑛唯一的一件亮色衣袍。 邓瑛穿着这件冬衣,带杨婉出宫。 那日是腊月二十四日,民间祭灶神,各处高门都挂上了接福的红袋,用来接“飞贴”。 广济寺门前在架熬山灯,灯高十二丈,上悬金玉彩灯足足有百余盏。杨婉边走边抬头看那架了一大半的灯架,“我看宫中也在架鳌山灯,最高的那一个比这个还要高。” 邓瑛点头,“今年宫内一共架了八盏,你看到的那盏最大在太和殿,是杭州的几个官员送来的。广济寺门前的这一盏也是内廷制的,从除夕起,一共燃八日,供百姓游赏。” 杨婉低头道:“鳌山一盏千金价啊。” 正说着,便听见鳌山灯下传来杨伦的声音,“‘宣和彩山,与民同乐’礼部也是会拟,户部的堂官打饥荒的年份,我都恨不得在衙门口下跪,试问谁同乐得起来。” 站在他身后的萧雯忙拉住他的胳膊,“这话我听着就吓人,人陛下想与民同乐,造了这鳌山灯,咱们跟着看就成了,今日菁儿出狱,婉儿也要回来,我知道你在户部做事,看这铺张场面你心里不顺,可再怎么气不顺,今日好歹也忍一忍,婉儿秋天在诏狱受那么重的伤,你在杭州我们什么都没过问到,你不愧疚,我心里愧,我什么都不管,今儿的戏酒钱花下去,我得让婉儿开开心心地在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