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慵来妆 第126节 (第2/3页)
** 路途算得遥远,随着时日推转,越往西走,夏日越盛,烘热的烈日日复一日挂在头顶。 进入陕西境内以后,许融发现缺水的不只是平凉一府,这也正常,没有单独就旱那一府的道理,马车过好几个府的乡间田埂时,农人们的面上都泛着愁容。 不过许融叫人去打听了一下,得知这些地方情形没平凉长达月余滴雨不落那么严重,多费些力气去河边挑水灌溉,还是能撑过去。 但减产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这个原因,朝廷无法从周边筹集救灾粮,才只好由京里先带过去一批应急,同时钦差们到了当地以后,也可以督促官府开常平仓放粮。 因此许融途中下车休憩,听那些百姓们谈起来今年的时气,发愁归发愁,但也并不绝望,千年百年,他们习惯了这种苦难,朝廷肯派人下来赈灾,那就是圣明天子在位了,熬一熬,总能熬过去的。 ——如果没有庆王这一个隐形火/药包埋在其间的话,那事情确实是这样的。 那是后话,暂且不提,许融也打听到了前头赈灾队伍的消息,他们的脚程比她预估得要快,按照农人们给的他们之前路过的时间加算起来,此刻应该已经进了平凉府。 许融也加快了一点脚程。 越近平凉,气氛也越不同了,途中所遇的行人越来越多,这不是件好事,因为平凉并不是一个人口兴盛的州府,许融来之前做过功课,至今全府所辖三洲七县加起来不过五十余万人而已。 这些人全是听到钦差携赈灾粮抵达、前来领粮的灾民。 大路小道,拖家带口,源源不断。 第121章 抵达 到达平凉城墙下时, 许融见到了那些灾民跋涉的终点——一左一右,各一座赈灾凉棚。 简单搭就的棚外排了两行长得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还不断有新的灾民加入进去, 他们伸长了脖子朝前望着,见到前列的人小心翼翼地捧着大半碗稀粥挤出来的时候,纷纷投去羡慕又渴望的目光, 同时不自觉地往前挤了挤。 “都排好队!不许插队!不许闹事!不听钦差大人命的立即赶走!” 一旁维持秩序的士兵马上厉喝道。 许融的马车在这喝声中往城门口驶去,许融着意打量了一下, 发现两座凉棚内都并无青绯服色, 只有两三个绿袍人在内或巡视或伏案记录着什么, 看来不但士兵口内的“钦差大人”,就是本地方面官也未在此坐镇。 从乐观的角度来说, 只凭底下的吏官们能在此控住场子, 情势看来还有的救。 过城门洞时,马车被拦了下来。 “哪儿的人?做什么的?路引呢?!” 随许融出行的家将头目向实跳下马,将备好的路引递了出去,道:“京里来的, 寻亲。” “这时节来寻亲?”城门官翻着眼把他打量了一通, 又往马车看, 问道, “寻谁?” 向实正要胡扯一个人名, 许融掀开车帘, 徐徐道:“庆王。” 城门官:“……” 他抖了一下, 连路引也不看了, 摔回向实怀里,连连摆手:“快进去吧,别在这堵着!” 城门口其实并不堵, 灾民并不被允许进城,而如城门官所说,又有几个外人会捡这时候往灾地跑呢? 只能是庆王的威力了,小吏们连核实真假都不敢,只管赶紧把他们送走。 许融带着人进了城。 这次同来的白芙有点担心,问道:“奶奶,您刚才直接告诉那城门官——” “无妨。本来就是奔着庆王来的,早晚要和他打上交道。”许融边掀帘子往外看,边道,“况且,此地难测,露了行藏比不露的好,万一出了什么事,倒可以留给搭救的人线索。” 一路走着,城里的秩序乍一看也还不错,但路过几家粮店时,只见店门口蜂拥着许多抢购的百姓,而不多时,店里就有人叫道:“今日售罄,各位明天请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