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慵来妆 第132节  (第3/3页)
总计相加,共在三万余两之数。    而一个知府明面上的年俸不过两百八十八石,折银一百四十四两。    “不知他们捞得怎么样了,我们去看看吧。”周佥宪站起身来。    知府后衙灯火通明。    比灯火更亮的是堆在井口边的金银元宝。    “大人,”负责打捞事宜的周家亲随过来禀报,“已经捞上来大半了,还在井下淤泥里埋着的也让他们起出来先数了,和犯官说的数差不多。”    周佥宪点了点头,喟叹一声:“民脂民膏。”    随从安慰道:“大人不必焦心,有这些赃银,可解燃眉之急了。”    平凉府里那些大户粮商和普通百姓不一样,家中仍存有不少粮食的,只是此前周佥宪已经软硬兼施地逼着他们捐输过一次,官府不是强盗,不能总叫人白献粮食,现在有了银子,就可以上门购买了。    周佥宪神情未有多少舒展:“平凉的旱情受了耽误,缺口太大了,城内外的灾民已有二十万之数,一些还过得去的百姓家里口粮逐日耗减,很快也要过不下去。玄诚,今日各处粥棚的耗费共计多少?”    林信赶去常家之前正在衙门里做这件事,张口便报道:“八百一十八石。以之前算的半个月来计,还缺粮约一万两千余石。”    若常平仓运转正常,这个数的供应并不算难,但郑知府以不能入口的霉烂旧粮冒充新粮,使得这一万两千石悉数要到民间去筹,而以整个甘肃如今的年景,恐怕要应了那句俗话:有钱也没处买去。    灯火下,周佥宪眉头深锁,身侧地上那一堆金银锭子也显得冷硬而不够可爱了。    许融开口:“有一个地方,应该有。”    她说的“应该”,而不是“也许”,就是肯定语气,周佥宪眼神一亮:“你说哪里——?”    他忽然顿住,因为以他的为宦经验,已经知道了这个地方,他慢慢说出来,“庆王府?”    庆王并不做粮食生意,但以庆王府的人口,封地,各项出息,没有任何一家粮商的粮食会比庆王府屯得还多。    周佥宪陷入了沉默。    庆王府有粮食,他有银子,拿银子买粮食,似乎天经地义,但他知道,绝没有这样简单。    从进平凉开始,他尽量避开庆王,因为他的正职是赈灾,如果跟藩王产生交集,引起不必要的变数,那有害无益。    但种种迹象显示,有些问题不是想躲就能躲得开的,庆王安坐府中,看似没有干涉过他的行事,实际上那一只无形的手,早已罩在平凉上空,只等风云一动,便生雷霆之变。    听得许融应了个“是”字,周佥宪微微苦笑,这下属内眷真不是一般的大胆,庆王不生事便算好的了,她竟还敢打他的主意。    许融也微微一笑:“大人,也许明日常将军来了,有教我们之处。”    周佥宪定住了。    他忽然发现是可行的。常荣时替庆王收留了郑原生,就一定是庆王的人吗?不,他很大可能是受了胁迫。    庆王握有他的软肋,那么,以郑国公府和庆王当年的关系,他会不会也知道一点庆王的秘密?    或者,不用秘密,只要能告诉他们多一些庆王府的内情,就有可为之处了。    周佥宪考虑再三,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林信:“常荣时不同于郑原生,本官不便对他用刑,只以言语问询,难知根底。你们出身相近,不如由你去试他,也许会有所得。”    林信与常荣时其实一点不熟,常荣时靠祖荫得官的时候,他还是个苦闷又桀骜的少年,但既有委派,他不会拒绝:“是,下官自当尽力。”    共事了一阵子,周佥宪还挺欣赏这个下属,脸冷话不多,可做事不含糊,更可贵者从不叫苦叫累,刚出京时见到他带着那么些家将,还以为是个娇贵的公子哥儿。    “好了,已经这么晚了,你先去歇息吧,明日需打起精神来。”周佥宪温言勉励,“若能从庆王府弄出粮食来,平凉之困就此解了,本官必上书为你表功。”    林信实则还有个秘务,正与这新差事息息相关,不过他从没在周佥宪面前漏过口风,这时也不多说,行礼称谢告退。    周佥宪见他宠辱不惊,颇有大家风范,心下不由赞叹:确实难得——    一念刚起,忽见林信背影趔趄了一下。    “怎么了?”走在他身侧的内眷连忙伸手相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