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玉金记 第244节 (第2/2页)
新鲜:“像魏晋时的人物。” “你生在什么时候都是龙凤之姿,”苏好意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我再也没见过比你更好看的人。” “信口胡说,”司马兰台抬手刮她的鼻子:“快收拾了,我们好下去。” 今日他们便要从这里离开,回仙源山去。 包袱早就装好了,没有什么可收拾的。 “真要走了,还有些不舍。”苏好意看着这个不大的山洞,略显伤感。 “若你愿意,我每年都可陪你回来一次。”司马兰台说。 “这有什么可回的。”苏好意笑了:“深山老林的还是少来些好。” 在外人看来司马兰台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可苏好意却觉得他有些时候痴痴傻傻的。 司马兰台背了包袱先下去,在下面接应苏好意。 苏好意把白玉发簪装进香囊里,小心地放在一块石头后面,虔诚说道:“多谢神明庇佑,这一点点微物不成敬意。” 说完站起身,看着洞壁上两人的名字,想着这十几日的大悲大喜,竟如同经历了十几二十年。 怕司马兰台在下面等急了,苏好意这才攀着藤蔓下去。 到了地上,二人回首山洞,都没再说话。 有些东西不必言明,是要一辈子记在心里的。 司马兰台出山的方法很简单,顺着溪流的方向走。 因为水向下流,只要沿着溪流的方向就一定能够到达山下,不会在山里兜兜转转。 到山脚若是与回去的路有了偏差,也不必怕,因为平坦处更好辨别方向,沿着山脚走过去就是了。 下山比上山快,他们在山里走了两个白天,夜里在树上睡了一晚,就来到了山下平旷处。 虽然也有草木,却都不是那种参天古木了。 苏好意累得坐在一个树桩上,一边擦汗一边说:“要是那头走失的驴能自己回来就好了,咱们就能骑驴赶路了。” 七月底的天正热,何况他们又走了许多路。 “缓一缓再喝水,”司马兰台也是满头的汗,他们到底还有些虚弱:“但愿能遇见个把人,或是就近找个人家。” “这地方多半没有人家,”苏好意一边用衣袖扇风一边说:“除非有进山的猎户。” “那就再往前走走,”司马兰台道:“再有一个多时辰天就黑了,我看这附近蜜蜂很多,说不定能遇到养蜂人。” 如果这山脚还有人住的话,倒真有可能是养蜂人。 他们通常离群索居,养蜂造蜜,如同隐居。 两个人稍微歇了一会儿,又喝了些水便继续赶路。 大约又走了小半个时辰,苏好意见林木之外飘着一股炊烟,不由得欣喜若狂,说道:“师兄快看,那边好像有人家!” 转过眼前的树林,山坡上果然有一间小小的茅草屋。 木篱笆围出一个小小院落,里头种着菜蔬,还有几棵不大的果树。 很惹眼的是院子里放着一排蜂箱,成百上千只蜜蜂爬进爬出。 “师兄你猜的可真准,只是不知这家主人是否好客,”苏好意道:“不管怎么说,今天好歹得弄一顿热乎饭吃。” 两个人走到院外,看了看没人出来,想来主人正在屋里做晚饭。 “主人可在家吗?路过的讨碗水喝。”苏好意在门外不高不低地叫了一声。 过了好一会儿,屋里方才走出一个人来。 看步态应该是个老人,他头上戴着养蜂人的纱幕斗笠,看不到脸。 不等对方开口,苏好夜连忙客气地说道:“这位老丈打扰了,我们二人从深山里出来,实在又累又乏,不知可能在您这里歇歇脚、讨口饭吃吗?” “你们两个年轻后生真是不知深浅,怎么能到那深山里去呢?”老人说着,走到近前来开门:“不嫌我家里破烂就进来吧,我正好在做饭,没什么好吃的,只有糙米粥和咸菜。” “多谢您了!”苏好意连声道谢:“给您添麻烦了。” 他们两个进了屋坐下,老人用粗瓷碗给他们一人调了一碗蜂王浆端进来。 “这是我自家酿的,二位尝尝吧!”老人说着放下碗:“我去瞧瞧锅里的粥好了没。” “可用我帮忙吗?”苏好意问:“怎好让您老人家一个人忙里忙外的。” “不必不必,一来我做惯了的,不觉得累。二来你们是客人,怎么能劳动客人呢!”老人说着就去外间了。 苏好意喝了一口蜂王浆,又香又甜,解渴又解饿。 这茅屋虽然简陋,却充满烟火气,令人亲切。 一张缺腿方桌,清漆剥落。一碟咸菜,一碟熏rou,一盘清水煮菜,一条风干鱼。 “二位慢用,”老人把这些东西端上桌后说道:“老汉失陪了。” “您和我们一起用饭吧!”司马兰台开口道:“我们叨扰已是十分过意不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