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年代小福包[穿书] 第44节 (第2/3页)
手交钱一手交货。 砖钱加上那口大陶缸的钱总共是85块3毛2,被他讲了个价,对方给他把3毛2的零头抹去了,总共花了85块。 砖有些多,他们一辆马车是肯定拉不完的,于是又请了他们生产队的两辆马车一起,他跟张三儿又一人背了一背篓,这才勉强拉完。 两人这么走走停停的,等最终到家,距离当初苏芫回去时间都已经整整过去一周了。 殷春峰是在第四天早上离开的,正好跟在公社义务劳动回来的林琳在村口打了个照面。短短三天不见,林琳明显比之前憔悴许多,也不知道这几天她在公社经历了什么。 这几天村子里的议论一直都没有消下去,连带着连知青院那边都清净好多。知青院以前一直以林琳秦岳仑两口子为首,现在其中之一背上了小偷的罪名,谁知道剩下的人是好是坏? 就连扫盲班,若不是老队长跟米大哥三令五申说要识字,至少要学会算账写自己的名字,只怕扫盲班都没什么人去了。 不过即便这样,这两天也有几个胆大的在跟老队长反应说想把扫盲班老师换一换。 以前秦岳仑作为扫盲班的班主任,是不需要下地干活就可以挣得工分的。这样的好事难免会招人眼珠子,以前大家是被老队长压着,没人敢吭声。 但这两天,知青院出了个小偷,还是扫盲班班主任的老婆,知青们的领头人之一。 这一下大山村民们就忍不住炸了。 天天都有那脾气火爆眼高手低的人上老队长跟前闹:“凭啥他不用干活就能一天六个工分?难道就跟他们说的,我们这些泥腿子天生比人低一等吗?” 尤其令老队长没想到的是,知青们竟然也是有几个不服气,半夜偷偷来找他,明里暗里暗示说其实可以让扫盲班班主任轮流来当,反正不就是教村民们识几个字嘛,算个账嘛。大家都是知青,学问谁都不比谁差,没道理有些人一直仗着先来,霸着班主任的名头不让,让他们后来的这些人吃亏。 老队长小时候苦,没上过学,又因为年幼时的经历曾经被镇上一个账户先生三言两语救过命,因此长大后打心眼儿里佩服文化人。 所以当有知青来到大山村下乡,老队长直接将自家的老宅院让了出来,给知青们居住。并且给了知青们极大的尊重与自由度,任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人,一点也不像别的村,知青来了村里,大凡小事都要归生产队管辖。 后来林琳提出来要办扫盲班,老队长又忙前忙后的托人找关系去买了粉笔,书本。还主动提出班主任因为要备课工作辛苦,就一天六个工分补贴,如果下地干活,工分另算。 没有黑板,他就把给自己准备的棺材板拿出来,打磨光滑,涂上黑漆,就是黑板了。 以前林琳没出事前,知青院里一团和谐,除了一个耿翠翠时不时闹点笑话以外,大山村人对知青院的感觉是祖地一样的感觉——尊崇、羡慕。 现在林琳出事,知青院顿时跌落神坛,让大山村民心思浮动,觉得知青也不过如此,会偷,会抢,会扯皮…… 这不,今天一上工,又有人上老队长跟前唱戏了—— “老队长,不是我说啊,您看那扫盲班,其实现在一周俺们也就上一次课,那凭啥还天天补班主任六个工分啊?” “对啊,就是。老队长,而且我发现啊,您看俺们不管是去年入的扫盲班也好,还是今年入的扫盲班也罢,好像用的教材都是同一个!” “就是就是,那老队长您说,这教材都一样,那教案还用变吗?这教书可不像种地,一天一刨,天天刨出来都不一样,他反正就拿着同样的东西教俺们,当初您说是担心老师们备课辛苦,那我也没见他们咋备呀!” 说话的是村里几个出了名的闲汉懒汉,一天天的四体不勤,一点子力气全长嘴巴上了,烦得老队长转身就想走。 哪知还没走动,就被人眼疾手快抓住了—— “老队长,不是咱说啊,您看隔壁大队的知青们,他们可是跟咱一样,天天下地。虽然也办了扫盲班吧,但是那补贴可没像咱这样儿的,一天六大六个工分!都够他养活一家子了!” “对对,您老说我们懒,那我看啊,有些知青可比我们更懒!您看这眼瞅着我们上午都快下工了,刚刚我从知青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