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0页 (第2/2页)
燕云百姓显示天子的威仪。 皇帝的北上队伍从汴京走到燕京,足足走了近一个月,等到了燕京城下时,已经是四月底了。北方比汴京凉快一些,但快五月的时候也很热,燕京城的官员在知府的带领下全部出城,等候天子銮驾。 一路从南走来,进入燕云地界时,沈奕明显感到在田地里劳作的人大幅减少。不过城里的人还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看来那些鼓励迁居的政策也十分有用。 和议敲定,原先的大部分夏人北迁后,燕云只留了少量的汉人守着几百年来的土地,现在,从南边迁进来的汉人已经比原本的当地人要多了。不过,官府严禁南人歧视北人,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燕京曾经是夏朝的南京,之前有夏朝皇帝想南侵时,还在燕京城住了几年,以方便指挥南下的军队打仗,快速了解瞬息万变的战局。由于燕云靠近中原,之前留了很多中原风格的建筑,沙陀人也比较仰慕中华仪制,就按照中原王朝皇宫的规制建造了南京行宫。 因此,燕京城里还留有比较华美的宫室,安排沈奕的住处十分容易,不用再费力的修建行宫。 皇帝和他从汴京带来的官员很快在燕京安顿下来,并开始查察民情,处理当地政事。中原的朝事,大部分还是经过汴京朝臣之手,一部分重要奏折也发到燕京,请示沈奕和吕承泽。而燕京府,则会管理燕云全境的政事。 于是,沈奕找到了当知府的感觉,燕云地区的大事小事,几乎都会往燕京上报,不像奏折一样几乎都是大事……不对,奏折里也有很多请安折和送特产折。不过奏折里至少没有两个农夫因为抢板栗打架,以及城西有户人家的鸡丢了,找上官府请求帮忙的事。 不过,为了快速获得民心,官府还是尽心尽力的处理一应事宜。沈奕除了在行宫里看奏折,也整天和吕承泽一起往府衙跑,看本府收到的文书。 为了响应朝廷的号召,作为皇亲国戚的岳家带头派了二房的公子前往燕京经商,虽然岳二公子岳恪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无可奈何的北上了。岳家在燕云依然做一些茶酒布帛,瓷器摆件等的生意。 出乎岳恪意料的,燕云久在异族教化下,中原的器具比较少,新搬过来的南人也需要购置很多东西,于是他的生意竟然做得不错。而且,在燕云做生意还能得到不少的补贴,岳恪总算觉得自己没白来。 岳家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商人前来北地,有了商人的助力,燕云很快有了中原王朝的影子。此外,礼部官员也开始在燕云兴建学堂,让许多并不识字,只会说沙陀话和汉化的原住汉人读书习文,也重温中原的礼仪制度。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