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2页 (第2/2页)
抬手按在他肩上,安抚道:“此事我已知晓,内中详情还需调查。郭大人如今可入土为安了?” “郭家大公子悲痛不已,不肯让老父入土,仍然停灵家中,说要为郭大人讨回公道!” 刘宣忽然转头面向薛思忠,满脸厉色,言语却是对着温无玦说的,“丞相,满朝文武,无人敢出面料理此事,都是因为惧怕薛家的缘故,而卑职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学祭酒,更无权处理。如今只有丞相能为郭大人讨回公道了!” 他三句不离讨回公道,言辞更是直击薛家,无疑已经是撕破了脸皮了。 薛思忠贯来是只笑面虎,这个时候也忍不住了。 “丞相,小儿打死民女一事,已经以命偿命了,作为父亲的,无话可说。只是刘大人话里话外都暗指是下官害死郭大人,无凭无据的,下官要追究他污蔑朝臣之罪。” 刘宣顿时冷笑,“无凭无据?‘风闻奏事’几时需要证据了?还是薛大人心虚了,都不让别人说了?” 薛思忠道:“‘风闻奏事’,那是御史台的权力,刘大人一个小小祭酒,终日不好好治理太学,却搬弄是非,玩忽职守,莫非官都不想做了?” “风闻奏事”是先帝定下的一项国策,单独授给御史台清流的权力,御史台的官员具有弹劾官员的职责,为了更好地监督朝臣,故而先帝准许他们不需要确切证据,只需要风闻某事,便可向上陈奏弹劾。 而一旦查实,则计入御史台官员的绩效之中。 开国之初,政.权不稳,难保有人生出异心。先帝这个策略,可以鼓励官员互相弹劾,广开言路,不失为好事。 及至今天,这项政策却成了朝中官员互相攻讦的武器,好处没多少,弊端一大堆。 温无玦止住他们的继续争吵,“这件事,需要调查清楚再下定论。” 说罢,他也不看二人,扶着车辕上了马车,只对两侧军士道:“先到郭大人府上吊唁。” 沿着城门口的官道进入了汴京长街,穿过重重街坊,温无玦坐在马车里,耳朵却落在外面。 一路上听取了不少民间物议。 “丞相这是要往郭府去吊唁?” “郭大人是被害死的,丞相心里肯定心知肚明!” “如今丞相回来了,看薛家还怎么嚣张!” “可是你看后头那个姓薛的,摇头摆尾,也不见他害怕。” …… 远远地就瞧见郭府内外俱是一片缟素,大门口两只白灯笼摇摇晃晃,守门的小厮腰间缠着白绸带,神色木然。 马车在郭府外停下,眼尖的小厮认出来人是丞相,当即要去禀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