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页 (第1/2页)
沈堪折笑容满面地说:“这是好事,我得在府里加发一个月月钱庆祝一下。” 又聊了两句,沈老太爷提点他,“清疏,不要骄傲自满,还要继续努力啊。” 沈清疏恭敬道:“是,侄孙谨记。” 管家刘伯上前一步提醒她,“少爷,是不是还要去信儿告知老夫人。” “对,我都差点忘了,马上传信给伯府。”信寄到之后,她娘应该会安心多了吧。 这次考试又给她增添了一层保护,她的身份会更加的隐秘,谁会怀疑一个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人? 县试结束了,沈清疏的科举之途却还遥遥无期。 四月初,沈清疏辞别了叔爷爷一家,前往府城参加府试。 要说这三场考试,分别在县城、府城、一省首府。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家里没点钱恐怕连路费都凑不齐,更别说住宿饮食费用了。 难怪说寒门难出贵子呢。 宿州府下辖有5个县,府试的参考者就是本次各县县试录取的考生,约有一百五十人左右,只录取三分之一。 即便古代识字的人不多,这个录取率也是低得令人发指,一个市就录这么点人,比高考不知难了多少倍。 府试考三场,内容和县试差不多,只是更难一些,在县试的基础上还要再裁汰一部分人。 沈清疏注意到,县试录取的还是有不少中老年人,他们大半辈子都在翻来覆去的读这几本书,穷经皓首,少年人有时候还真的就考不过他们。 不过这个年龄还在考府试,说实话,也就到此为止,基本入不了仕途了。 沈清疏作为县案首,还是受到了一些关注,尤其是汤山县的学子,他们基本没见这位案首露过面。 听说是京城回来的子弟,一回来就占了他们一个名额,很多人都恨的牙痒痒。也觉得十分的无奈,小县城的教育资源怎么能和京城比。 对此,沈清疏也很抱歉,她也想在京城考,不用舟车劳顿,但是政策不允许。 几个案首,她是年龄最小的,沈清疏心里估摸着,也许府案首也会是她的。 因为连中小三元和神童之类的都是政绩,一般成绩差不多的情况考官也会乐意成全的。 谁知道结果出来,她只是第三名,让沈清疏有些郁闷,她估计就是诗没写好的缘故,又恰好遇上了一个古板的考官。 连中小三元的美好幻想泡汤了,沈清疏还要努力争取院案首,拿到这个,基本就意味着必中举人。 院试在府试的基础上,加了数算,比重约占20%,这是沈清疏的优势,所以她非常有信心。 只希望题越难越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