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暴富(穿越)_分卷(20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207) (第3/3页)

学的项目,就坚决不会让人在中间添添改改。

    说直白点儿,他有钱,愿意做点儿好事,也不求那些接受了帮助的人感激他。

    但最起码钱要花的舒心,他想花到哪就花到哪,而不是被人巧立名目挪作他用。

    话说回来,招人这事确实不算什么麻烦事,伍康直接就把活儿接过去了。

    并且表示,他不需要那么久的休息时间,招完人,培训一下,到岗之后,立即可以开始工作。

    至于下一步助学目的地在哪儿,伍康提议了几个地方,都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其中就包括沈鱼老家丰南省。

    红旗镇两所学校虽然建好了,但也就是一个镇中和一个镇小学而已,辐射面积太小。

    而且红旗镇还不是整个临安县最穷的乡镇单位,就倒数前三穷吧。

    最穷的乡下沟乡,离县城最远,镇中和镇小在同一个学校,分割几间教室就行了,连学生宿舍都是混用,一共两间,铺位有限,很多学生都没办法住校。

    伍康的意思是,既然在丰南省开展工作了,就先以此为原点,往周边开展助学。

    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效果可能不会那么显著。

    不至于说每个乡镇都有捐助,当然要看看实际情况,像临安县,一共五六个乡镇单位,据伍康考察,符合他心中助学目标的也就红旗镇和下沟乡。

    倒数第二穷那个镇子,穷是穷了点儿,运气好,镇上有个被清算的革委会领导盖的房子,两三层的小楼房。

    收回来之后,他们镇上领导把这房子划成学校了,镇政府还没学校气派。

    用不着给人盖学校,捐些教学物资,再捐些书本就够了。

    书本这个是沈鱼联系的,他总觉得光捐点儿水泥好像太少了,想着学校总不会嫌书多,去新华书店定了一批合适的图书让给寄过去。

    伍康虽然觉得他花钱太阔气,但有个这样老板,不得不说,他干事干得很舒心。

    一个镇中学一个镇小学,顶多够乡镇及其下属村子里的孩子入学就读,这还是因为现在教育普及率不高,很多孩子没有来上学。

    否则一个镇就一个中学,真塞不下。

    有的村子会有村小学,相当于给镇上的学校分担压力了,不是不愿意收学生,确实师资力量不够,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带多了班级和学生,分身乏术,也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质量。

    关于这个,也是薪火基金会后续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他们助学,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障师生基础学习生活所需,原本是有老师的。

    以后要是在教育空白区开展助学,从哪找老师还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暂时放下,伍康给沈鱼汇报的下一个助学地点下沟乡,经过沟通后,沈鱼认同了他的选择和后续计划。

    下沟乡是真的穷,伍康之所以会起这个念头,是在红旗镇建工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事。

    下沟乡地处偏僻位置不好,学生们上学必得翻山越岭还要过桥,学生宿舍还不够用,只提供给确实住得很远当天上下学往返来不及的学生。

    前两年雨季突发洪水,下沟乡有几个学生上学的时候被洪水给冲走了。

    据说是洪水淹了桥面,有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没站稳,从桥上摔下去了,跟他一起结伴的几个学生,想拉他,结果一起被洪水卷走了。

    一个五个孩子,只找回来一个。

    搁在沈鱼穿越之前,哪个学校学生出什么问题了,全网都在关注。

    放现在,孩子上学被洪水卷走了,也就是旁人提起的时候唏嘘两声。

    那件惨事发生之后,下沟乡学校一口气退学了十几个学生。

    为什么选择下沟乡,下沟乡学校具体什么情况,伍康都是自己看过之后,跟沈鱼汇报。

    后续会补上相关书面材料,包括红旗镇学校的助学项目,都会做好记录。

    沈鱼听完,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儿,默默又给基金会转了一笔钱,让伍康不要怕花钱,招人也好开展项目也罢,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

    伍康:

    行吧,有个大方的老板总比抠门的强。

    这边事情办好,确认没有遗漏,沈鱼买了火车票,和沈桥踏上前往首都的旅程。

    这个暑假,波澜层生,发生了很多很多事。

    沈鱼已经将一切不好的人和事都抛在身后,让他厌烦的梁凤霞还在牢里,肖建设去坐牢后,肖家其他人也消停了,不敢再来找他麻烦。

    但后续影响,却在持续发酵。

    梁家,气氛沉凝。

    八月这个月份,对于梁家人来说,无疑是运气不好的。

    梁凤霞的到来没有给梁家人带来丝毫喜悦,除了得知她悄无声息生了两个孩子,给梁家添了两个亲戚,其他事说起来就让人生气。

    他们从兴城回来之后,梁母就倒下了,养了段时间,病好了,整个人恹恹的提不起精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