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91) (第2/3页)
由京城牵头,哪怕用了最快的速度,也是花了足足三日才调度出十万军队。 人数是凑齐了,可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十万人浩浩荡荡,这么多人同时从京城出发,最短也要五日才能赶到延定。 而谢家军所能撑下去的时间,显然要比五日这个时间要短。 杨巡在早朝提到了这个问题。 对于刑部尚书的疑问,丞相不疾不徐地颔首微笑:这事倒也很好解决。 他转身看向群臣,缓缓道:依我看来,不如先派出一人快马先行前往延定,只要手握调度令,距离延定相近的原胥、尺伏诸城也可先行派兵派粮前往延定,或许兵粮数量比不得北燕,但要支撑谢家军熬到十万大军到来却是没问题的。 见群臣面面相觑相顾无言,徐一辛轻声问:诸位觉得这法子如何? 兵粮之事迫在眉睫,情况紧急,眼下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大臣们捏着笏板站在原地,面对丞相友好的询问,个个都闭紧了嘴巴,无声用沉默来表示认可。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么行,就这么办吧。 这个肩负着赶往边疆、援助谢家军的幸运儿当场就被人举荐出来了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是今年二十有八的兵部侍郎李英。 谢昭抬眸看向此刻站出队列、位于殿中的李英,眸中不自觉含了几分打量。 正如举荐的官员们所说,李英的确是合适的人选。 首先,他出身兵部,职位又不算低,由他拿着调度令前往延定,勉强也算是名正言顺。 其次,李英如今年纪正好,二十八的年岁,比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沉稳又多了阅历,同时又比年纪更长的官员体格更健硕,能够扛得住这一路快马加鞭的舟车劳顿。 当兵部的给事中初次举荐了李英后,朝中不少人还有些迟疑,可等到兵部给事中把李英当选的合适之处一个个罗列出来后,群臣们面上的怀疑也已经变成了认同。 李英这人,好像真的挺合适的? 群臣们都认可,徐一辛当然不会反对。 他喊了李英一声,见李英恭谨地低下头,温和嘱咐道:这一趟关系重大,哪怕我不多说,想必李大人也知道自己肩头承担的是什么重任。 见李英肃着脸应了,姿态愈发恭敬,徐一辛最后道:事成之后,不仅仅是我和此刻站在殿中的各位大人,便是大峪千千万的民众,都将会对李大人感激不尽。 说到最后,丞相的神色愈发凝重。 李英深深弯下了腰:李英定不辱使命。 不知是否由于谢昭过于敏感,这会儿谢昭站在后边清看着,忽然察觉到李英在听了徐一辛的话后不自觉地抬眼看了眼徐一辛。 就是这么看似平淡的一眼,却叫谢昭眉头微蹙,心下生出些不适来。 这李英 隐秘的怀疑像是一根根细密的针,扎得人心神不宁。 下朝后谢昭主动在宫门外拦住了裴邵南。见两人上了马车,秉文乖觉地退到马车外同车夫坐在一处,给两人留出空间。 情况紧急,李英不多时就要出发,谢昭也没卖关子,开门见山对裴邵南低语道:你那里有没有可用的人手?见裴邵南点头,他眉头微松,说出自己的打算:我希望你能派人一路盯着李英。 裴邵南深思微动,讶然:你是怀疑那位会在这事上动手脚? 谢昭道:我宁愿是自己把人性想得太坏了。 自嘲一笑,他深呼吸一口,怔怔地看着车厢一侧出神,片刻后才开口:或许是我想太多了,可是现在哪怕是一点的风险,我也不能冒这一次,我不能输,廖青风不能输,谢家军更不能输。 裴邵南坐在一旁,只能瞧见他的侧脸。 不过几日的天光,谢昭的面颊已经消瘦许多,下颌线逐渐清晰。他鼻梁高挺,眼睫长又密,瘦了些后人愈发显得清俊隽秀,如青竹如雪山,就连看人的目光都淡了许多。 十多年前那个软糯地曾跟在自己身后笑嘻嘻的孩子,原来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这一瞬,裴邵南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等察觉到谢昭询问的目光,他才回过神来:知道了,这事我会办妥的。 轻叹一声,裴邵南忽然伸手轻轻捏了下谢昭的脸,顺滑细腻的触感让他没忍住勾起唇角,生出逗弄的心思:谢昭,有没有人和你说过,你真的是越长大越不可爱了? 这突然的动作让谢昭一楞,他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裴邵南又悠悠长叹出一口气,怅惘道:人怎么就能这么快长大了呢。 谢昭单手撑着下巴,歪着头看他,脸上总算露出些笑意。 听裴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