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佳人在侧 第174节 (第2/3页)
皇帝心里有点犯嘀咕,不太确定钟源能不能活得长。他给每个人都算了一卦,仿佛是都不会太短命的样子。 眼下公孙佳要出京了,皇帝就加紧给她指点指点。再拖下去,就赶不上北地播种的季节了! 公孙佳恨不得把皇帝肚子里那点货统统扒拉出来,还不时地提问请教。皇帝遇到这么个学生倒也开怀,道:“便宜陆行了!” 公孙佳道:“陆师上了年纪了,也不大讲得动了,如今在家休养呢。” 说了两句闲话,皇帝问道:“此行于你颇多艰险,你还有什么讨要的,只管说。” 公孙佳笑道:“已然差不多了,我将人带足,前两天还请教了征北。” “哦?” 公孙佳道:“征北是有本事的人,多问一问总是没有坏处的嘛!”她才不管纪宸是不是仇家呢,能请教就请教。 皇帝道:“厚脸皮。” 公孙佳道:“要脸还是要命,可不得想一想么?” “准备你的去吧!” “臣领旨!” ~~~~~~~~~~~~~~~ 公孙佳本以为这次出京要泡汤了,打算好了揪乐陵侯来充个人头。现在自己要去,她也没忘了从这群狐朋狗友里揪两个给她做副手——其实是装门面。 不幸这些人听了信都侯的话,都有些畏难。信都侯跟着公孙佳出去一趟,什么江南繁华都没见识到,天天住帐篷,来回不给去偷鸡摸狗,回程主帅还病了好几天,临近京城,主帅跟主帅她舅怄气,大家跟着大气不敢喘。 虽说回来是领了功劳吧,可他们这些人一算,觉得是不划算的,宁愿不要领功也不想受罪了。他们的父祖这么拼命,可不是为了让他们接着拼命的。倒有好几个告病躲着差使的。就这些人,皇帝都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公孙佳也只能暂时撂开手去,别带加里人出行了。 她得趁老一辈还没有凋零怠尽,尽量打好基础,攒够资本。狐朋狗友带不动她且没那个功夫硬带。 出了宫,她先回府,将自家的随从给最后敲定。人手少,如何分派就成了个大问题。单良自愿留下,阿姜就要求随行,公孙佳于是将阿练、阿青两个留下,暂管府里的庶务,其余事项交给单良来管。 荣校尉等要随她出行,元铮、单宇、小姚也在随行的名单里,小林被留了下来。 “人手还是太少!”公孙佳叹了一声,她且不能放开了招人。 单良道:“勉强够用了。君侯,汪斗这人也是有意思的,可用。”他轻轻地给公孙佳筹划了一个方案。大局他有所欠缺,挖别家墙角的缺德事他做起来是极顺手的。 他说:“谁说自己人就一定要都放在自己身边儿的呢?您身养在别家,等要用的时候一召,不就得了?譬如这个汪斗,我已经与他聊过了,他是极愿意追随您的,但是他要实边,像这样的人,命都是您保下来的,给他一个地方猫着,一旦用得到,千里万里,一句话的事儿也就召来了。此外……” 公孙佳道:“好。唔,再把李存中带上吧。” “他?” 这个李存中不是公孙家原来的人。还是几年之前皇帝给了公孙佳好些庄田产业,连同土地上的佃户奴婢之类统统给了她,李存中就是田庄上生活的奴婢。李家祖上是前朝皇庄里的庄户,本朝打过来,前朝的产业都变成了本朝的。皇帝再转手把他转给了公孙佳,总是脱不了这贱籍的身份。 公孙佳才接手的时候,庄上也不是很太平。积了数代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闹事的不少,换了个主子,就更容易出事了。公孙佳那段时间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是放在这些“庶务”上。 李存中不算刺儿头,倒有点犟,因庄头“不公”,他敢直接跟主人家告状,且能将一些律法条文说得很清楚。公孙佳就将他提拔做了个书办。 单良不喜欢这个人,他看不上李存中,觉得这个人小家子气。问道:“他有什么值得君侯慎记的吗?当初君侯说,他要是心里明白就送他出仕。可他也不是个明白人,只会背几条律法,普通书吏而已,这样的人有什么好栽培的?” 公孙佳道:“那就够了。先生想一想,咱们这些日子复盘,无论是尚和、邓凯领的官员,还是薛维、郁喜来领的家将,为什么都不如元铮带的那群小家伙?” 单良笑道:“那是打小养的独种,六亲断绝只认您的,悍不畏死!又用心养着,当然能打!” “怎么用心养?有什么差别?” “吃得好、空得好、教得好!” “不错,就是教得好,”公孙佳说,“我想了很久,都是突袭,为什么他们能更快?更听话?哪怕他们还是生手的时候,为什么无论行进、驻扎都比别人齐整?” “为什么?” “他们比别人多识几个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