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7页 (第2/2页)
这是师父讲述过的照片,也是楚书铭、郑婉清、楚芝雅带着乐器,安然离开的证据。 照片上的贤伉俪,已经寻回了他们珍视的木兰琵琶。 而他们旁边,站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人。 那是入乡随俗的冯元庆先生。 他穿着时髦的西装,打着领带,笑容灿烂,意气风发。 冯元庆改变的是是着装,钟应却觉得他的笑意和遗音雅社的黑白照片,一模一样。 与生俱来的优雅,充满了寻回编钟的信心。 时隔多年,钟应的视线仔细端详他,心中唏嘘不已。 冯先生于2005年去世,享年88岁,是难得的长寿老人,却仍旧没能见到完整的希声。 如今,希声完整了,他的徒孙也没能继承遗志,亲自接希声回国。 钟应叹息一声,压下一腔愁绪,强迫自己挪开视线。 可这视线一挪,他顿时愣在原地,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见到了属于希声的记录,一行行一列列,配着照片,占满了华人互助会的墙壁,记录着寻找希声遗失的编钟每一次重聚! 1942年,希声由詹姆斯.维纶带入美国,仅存六件下层甬钟。 1956年,冯元庆寻回十九件编钟,留下希声,返回中国。 1965年,贺氏商会出资拍下麦克赛尔拍卖行出售的两件希声钮钟。 1970年,收藏家理查德.威尔,捐赠一件希声甬钟。 1977年,于纽约下城区11街5号公寓,拆出两件希声甬钟。 1982年,艺术画廊捐赠一件希声钮钟、三件希声甬钟。 1999年,于麦卡森农场挖掘出三件希声甬钟,边缘略有破损。 2005年,贺氏商会出资拍下纽约拍卖行出售的两件希声甬钟。 …… 从1942年起,意外流入美国的希声,每一次重聚似乎都承载着众人的期望。 而那些饱含期望的重聚照片,注释里总会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 贺缘声。 他是时任华人互助会会长贺诚的次子,冯元庆的徒弟,柏辉声的师叔。 1942年时,照片上只有孤零零的希声。 1956年时,风华正茂的十五岁少年,身材挺拔颀长,站在冯元庆左侧,与19件希声并肩合影。 从那以后,希声寻回钮钟或者甬钟的时候,都会出现贺缘声的身影。 1970年,他褪去了青春稚嫩,换上了西装,神色温文尔雅,与捐赠甬钟的理查德.威尔亲切握手。 1982年,他眼神深沉,脸庞成熟,一身中年人特有的稳重,与硕大的希声站在一起,竟也有了历史沉淀的从容。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