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0页 (第1/2页)
就像她当初在华清池课堂上所说的,现在华国微生物界的研究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够产业化。 做不出产品,没法利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虽然也不能说毫无价值,但肯定是大打折扣了的。 于是还没开学的那几天,金玲便泡在何泽那里。 在北沟村种蘑菇的时候,何泽寄给了她一包东西,那便是微生物发热技术的第一次实际使用。 那次是成功的,技术员周勤俭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金玲种的蘑菇为什么就能产量那么那么大高。 虽然周勤俭种的蘑菇大部分是被菇蝇给咬了,但还有田家村的呢! 田家村的蘑菇没有被菇蝇咬,总产量也才只有五六百斤,可金玲亩产量就达到了七百多斤! 这是为什么? 除了因为金玲对蘑菇的生长习性掌握得非常精准,再就是因为金玲用了何泽给她的那包菌种。 精细地提高了菇床的温度,蘑菇自然就长得好了! 也就是说,微生物发热技术就是用微生物的自体发热功能来提高农作物周边的温度。 细菌、真菌的自体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但金玲需要选合适的菌种。 这种菌种不能是毒性太强的菌种,否则会感染农作物。 也不能是自体活动太弱的菌种,因为自体活动太弱的话,不能有效地提高周边的温度。 微生物有成千上万种,要从这么多菌种里面筛选出有用的,无异于是大海捞针。 而且上次何泽给的那包菌种也不是完美的。 一开始效果是很好,可后来那些细菌分裂变多之后,侵袭力也渐渐变强,就开始感染蘑菇了。 要不是金玲发现得及时,后面那茬蘑菇就不能要了。 然而终归是已经成功过一次,不至于瞎子一抹黑。 金玲向何泽取完经后,每天一上完课,饭都来不及吃,就一头扎到了实验室里。 后来她又把研究方案和相关的技术告诉了胡英她们。 这三位女同志上学期在金玲的精心引导下,靠自己拼命三郎般的努力,已经有了初步的科研水平。 她们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 明明刚入学前,她们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差劲,甚至连科研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而现在她们已经经过了莫清池教授的考核,和金玲一起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了。 一扇新的大门在她们面前打开,到第二学期快结束,她们已经无需借助于金玲,可以根据所看的文献去开拓自己的研究思路了。 胡英为这微生物发热技术研究子技术——如何将提纯的各类菌种融合在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