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高俅来犯 (第2/2页)
有的武将更有能力的军事家,而且童贯很忠诚。真实的历史上,童贯并不像《水浒传》上描写的那么无能,童贯比高俅要厉害多了,高俅在历史中全无战功。 赵佶曾令童贯监军西击夏国,合军十万取青唐,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贯回师,童贯因见战机成熟,断然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果获大胜,连复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不久,童贯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政和元年童贯升任太尉(北宋的军事虚衔,同时会有好几个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 赵佶便道:“那就调童贯回京,接替高俅执掌禁军,前去平灭方腊。” 梁师成又谏曰:“奴臣以为高俅屡次兵败,不止是他用兵无能,更与禁军久在京师,承平日久,不习兵事有关。”赵佶问道:“那以卿之意,将如何是好?” 梁师成目视蔡京和王黼等人,蔡京会意,便率众贼跪伏在地,齐声道:“乞圣上招童疏密与西北精锐挥师南下,讨伐方腊。” 赵佶惊道:“如西北军离开,西夏来犯,那将如何是好?”蔡京老贼回道:“可遣使前往讲和,割让一些土地,赔偿一些钱帛,等平定了方腊诸贼,再行讨伐西夏。”金眼王黼也附和道:“皇上圣明,自古无内患犹在却能攘外者,蔡太师所言极有道理,攘外必先安内是也。” 赵佶心说,西夏打来我尚可做亡国奴,方腊打来我只能做断头鬼,便壑首道:“攘外必先安内,此为公论。传旨下去,命蔡攸出使西夏议和。”蔡攸秉承乃父蔡京的怯外政策,一直退让,将童贯领着西北军浴血奋战打下的积石军、洮州都再割让给西夏,然后又给西夏进贡了二百万贯钱帛,终于换来了西夏不进犯的条约。其实这时西夏已经被西北军压着打了,完全没有能力再去侵扰西北,可蔡京不明白,赵佶也不明白。 童贯收到赵佶的圣旨后,不敢违抗,只得饮恨放弃了积石军、洮州,带着二十万西北军撤离了西北,回到了京师。面见了赵佶以后,就前去徐州接替了高俅的职责,将高俅的三十万禁军残兵整编了十万,剩下的二十万残兵让高俅带回京师,听候赵佶发落。 高俅给赵佶的请罪书上有一句很精彩的话:“臣自讨伐方腊贼寇以来,屡次误中贼寇jian计,但臣不屈不挠,屡败屡战。”赵佶本来一腔怒火,想就此将这无能之人贬为庶人永不启用,当他看完高俅的请罪书后,不禁又想起两人从端王时期接下的蹴鞠友谊,便否定了原本打算:“这厮虽然于兵事不熟,但有一颗赤诚忠贞之心,更兼勇气可嘉,且饶恕他这一次吧。” 高俅又重金贿赂了蔡京、王黼、梁师成等人,让他们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 赵佶本就有心赦免高俅,又听信了这些宠臣的劝说,便道:“蔡太师,高俅不谙兵事,恐当不得大任,不如另择他人带领禁军为好。” 同为执掌兵权的宠臣,高俅跟童贯素来不睦,而蔡京跟童贯也是向来面和心不合,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盟友,蔡京本着这个基本的判断,又收了高俅的厚礼,便有心保举高俅继续执掌兵权,便道:“高俅其人素来忠于圣上,赤胆忠心人人钦敬,他的用兵才能虽不足以平定方腊,但在徐州讨伐十万山贼(他们将樊瑞部说成十万)时,势如破竹,将徐州山贼打得落花流水,斩首一万五千多具。如此看来,高俅还有些许用兵之法,臣以为如以高俅为帅,统领那剩下的二十万禁军前去征讨梁山水泊卢贼,定可马到功成。” 赵佶便命人将高俅召进宫内,先是训斥了高俅一番,继而说:“你带着四十万精锐禁军讨伐方腊不利,损兵折将,此罪难赎。今念朝廷缺少统帅,特命你率领剩余的二十万禁军前去讨伐梁山水泊卢贼俊义,将功折罪,如若再败,两罪并罚,琼南是你的埋骨之所。高俅,你我君臣数十载,你若无大错,我也不深究于你。这番天下盗贼四起,朝廷已派了二十万禁军去清剿淮西王庆,又派出了二十万去清剿晋阳田虎,京师只留下了二十万守卫,你若败了,朝廷可无多余人马可以剿除卢贼,你且甚重。”高俅感恩戴德,拜谢赵佶。(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