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0章 最年轻 (第1/2页)
ps:看《如何炸掉月球》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ps:看《如何炸掉月球》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史上最年轻诺贝尔奖得主。 很多抢占先机的媒体都拿出了类似的标题,有的更是电话直接打到他波士顿的办公室,想要获得最实时的访问。但都是助理接的,boss暂时没有接受媒体采访的想法……实际上他还在偷懒。 这并不妨碍媒体们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生理或医学奖项是最先揭晓的,新闻文章也重点在上面。在24岁的最小年纪、跨界天才、超级富豪等光环的加成下。这个奖项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是今年最强。 新闻网站的速度很快,相似的标题干脆的回应了先前的争议。 那些认为他能夺奖的人们,现在心满意足的大笑,而判断失误的,也在佩服委员会这次的“果决”。看起来或许是草率了,可技术应用成功的事实无法忽略。今年度的另一个夺奖热门同样是干细胞技术,但和杨永诚的相比——不是一个层面的。评选的委员们恐怕也很难用其它理由忽略他。 揭晓的结果逐渐被世界各地媒体传播出去,网站、电视新闻或者迟一些的新闻报纸,统统给了杨永诚页面。或多或少的介绍他的成就,最重要自然是干细胞医学的壮举,堪称影响人类的。 反应最强烈的两个地区是西班牙和美国。 西班牙的媒体为他自豪,历史上西班牙的诺奖得主不少,但多集中在文学奖项上,自然科学类奖项里只有一位,还是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一百多年后,阿方索·德阿维莱斯终于再次斩获。 还是很令人骄傲的“最年轻”头衔,这仿佛让这一次的生理或医学奖分量变得格外重要,24岁的年纪,入学比较迟的人,或许都还在校园里求学,正常的也刚在社会里打拼,而他已经在创造奇迹。 西班牙的电视台、新闻网站和报社媒体都给出了大篇幅的报道,都是一片赞誉,标题也是夸张和在显眼的位置,媒体们的激动并不亚于获奖的杨永诚本人,有条件的媒体已经准备美国的专访。 美国媒体的反响也挺热烈,毕竟美国就是杨永诚制造奇迹的地点,是个平台。他本身也是mit的名誉博士,身兼生物学外聘教授的头衔——尽管他只去过一次,领的也是一美元工资。但这足够拉近关系。 与西班牙那边的骄傲和自豪不同,媒体更多的是在回应先前引起争论的“是否破纪录”问题,再写一些关于杨永诚创造的壮举,对人类医学未来的影响等等,立场比较客观,没有捧也没有黑。 也有关注的是中国媒体,随着第一个奖项的揭晓,他混血华裔以及双重国籍的身份抛了出来,中国政府是否认的,但香港却承认他的居民身份,到底该他算不算中国籍……还有待商榷。 一直到现在,诺贝尔奖对中国来说还是个尴尬的事情,华裔拿奖的是有不少,但都不是中国籍。杨永诚这个嘛……可是可否。如果说是,中国法律不承认;但说不是,岂不是抽了制度的脸? 就这位天才的国籍归属,在国内引发了争论热潮。 有一部分网民认定杨永诚是的,他有中文名,有居民护照,香港都回归好多年了……他带来影响全人类的壮举,即使在其他诺奖得主身上也罕见。国家目前最缺少诺贝尔的荣誉,不甘心扔掉。 反方观点就激烈很多,因为其已经持有西班牙护照,再看他长长一串的外国名字,他只能算外籍人士。而且他是多国混血,已经连香蕉人都算不上,恐怕中文也不会一句,还能算中国籍? 支持一方就着上诉几点,翻墙拿出杨永诚以往接受采访的录像。明确他会说中文,虽然附带了口音的影响,但也侧面证实,这家伙还会说粤语。 通过他的主页,他是比较积极的,没有任何反-华言论,相反还很喜欢中国,文章里有很多讨论中国文化和美食的地方…… 调查一出,双方的关系就拉近了,喜欢他的人们在期待官方的论调。当晚上的新闻连续剧没有提及,其它档的新闻提了几句,很简短,给出的也是华裔科学家的身份,正式和中国籍割断关系。 倒是香港那边的媒体,很骄傲和承认他居民的身份,并送去祝贺。当地的知识分子都引以为傲。学识不分国界,他带来的医学技术,堪称够造福人类的壮举,这就足够,还用想东想西? …… 杨永诚还不清楚背后的这些热闹,西班牙人为他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