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临危受命 (第2/3页)
点,国家对天晨材料研究院这么信任,面对多大的困难,咱们也不能退缩!” 眼看两位主要领导已经为这件事定下了调门,其他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主管技术的副院长解释道:“我的意思也不是要在这件事情上打退堂鼓,既然上级已经下达了科研攻关任务,哪有退缩的道理?说起来岂不让人笑掉大牙,也有损天晨材料研究院的声誉呀!我是说521工程原计划让聘请的外国专家挂帅,中方管理人员辅助,但苏联专家这一撤走,现在tsm研究室群龙无首,谁来接替外国专家撑这个头,挂这个帅?” “这个问题上级部门已经做了指示,要天晨材料研究院集中力量,其实自从知道外国专家要撤走那一刻,我就一直在考虑人选问题。” 梅院长建国前毕业于中央大学,并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当过助理研究员,他思维缜密,考虑问题一向比较周全。 “哦,看来已经有人选了?”众人向梅院长投来期待的目光。 “人选是有,但我先不说出来,咱们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们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如果大家提出的人选更理想,我那个想法就作罢。”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把焦点集中到两个人身上,一个是研究二室主任,另一个是院总工办副主任。 但是,梅院长对这两人选都不满意,他认为二室主任工作能力没有问题,但专业差得太远,而且二室的科研任务也不轻,同样需要一位强有力的管理者。至于院总工办那位副主任,科研水平估计问题不大,但管理能力差,年龄偏大,精力不足,难以承担这么重大的科研任务。 梅院长清了清嗓子,“大家提出的两位候选人,应该说他们各有千秋,我再提个人选,你们认为院科研处副处长陈耀华这人怎么样?” “陈耀华?”也许三十出头的年龄显得有点年轻,大家听到这名字,虽然熟悉,但没想到是他,所以略感吃惊。 “对,就是陈耀华,他五二年毕业于交大材料力学专业,在基层研究室当了好几年项目负责人,去年才被提到院科研处担任副处长。他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会管理,又年轻,我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对比,大家觉得陈耀华在各方面确实更胜一筹,一致推举他出任tsm研究室主任。不仅如此,党委李书记还提议陈耀华兼任研究室支部书记。 “这种党政合一的人事安排合适吗?真有必要这么做?”党委副书记有些疑虑。 “首先,可能你们也知道,陈耀华在解放前夕曾参加过学生运动,五二年从交通大学毕业时,他就已经是预备党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党性原则绝无问题,也完全有资格担任支部书记这一职务;其次,这个项目上面催得很急,我们需要抓紧时间研发,尽快做出成果,党政合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在一些细节上浪费时间。”李书记解释道。 “道理是不差,问题是研究室主任和支部书记两副担子压在陈耀华肩上,他承担得起吗?” “陈耀华才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候,我认为他有能力承担起两副担子,顶多再给他配备一名支部副书记,专门管理研究室的党务和群团工作。”梅院长同意这样的人事安排。 “特殊情况下,这样的人事安排确有必要,但陈耀华从基层研究室提拔到科研管理处才一年左右,现在又让他下基层,他会不会有情绪呀!”一位副院长不无担心地说。 “他的专业是材料力学,这个项目由他牵头最合适。如果没有其他意见,事情就这样定了,陈耀华的工作我来做。”梅院长也是个干脆利落的人。 第二天上午,正在外地参加科研管理经验交流会的陈耀华,突然接到一份“单位有事,速回”的电报。他跟会议组织方打了招呼后,当即收拾行李,买了张站票,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第二天上午九点多下车后,把行李往家一放,直接去了单位。 当陈耀华匆匆赶到科研管理处,同事告诉他,梅院长要找他谈话,让他马上去院长办公室。 陈耀华一刻不敢耽搁,他转身就往外走,同时忐忑不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