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九回 蒋介石部署剿共 毛泽东当选主席( (第3/3页)
他在宣言中没有提及“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所以被拖了数月才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 毛泽东身居古庙,心忧天下。数次向中央局提出书面建议,均遭到否决,只好割断牵挂,专心读书。任凭窗外时光飞逝,每日忘情于黄卷青灯。 忽一日,中央局军委主席项英飞马上山,抢进古庙,高叫:“大事不好。”毛泽东放下书卷,气定神闲地道:“何事慌张?”项英道:“前线急电,攻打赣州的红三军团腹背受敌,处境万分危急。”毛泽东亦吃一惊,道:“打了多久?”项英道:“城下鏖战已三十三天,赣州久攻不克,我军伤亡已达三千余人。敌人援兵已赶到城外,对红三军团形成夹击之势。该如何应对,特来请你定夺。”毛泽东摊开地图,沉思良久,道:“急电红五军团,火速出动,袭击敌援军后背。红三军团乘机撤退。”项英急忙下山,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办理,将红三军团撤回。攻打赣州之役,以失败告终。 项英走后,毛泽东极不放心,带上警卫班战士,抱病下山。数日后,毛泽东赶到长汀红一军团驻地,立即派出侦察部队,多方收集敌情。随后,又与红一军团负责人林彪、聂荣臻一道踏勘地形,分析研究。毛泽东道:“赣州之败,我军士气低落。必须打一个大胜仗,才能鼓舞士气。根据各种情报判断,直下漳州,有绝对取胜的把握。”林彪、聂荣臻齐道:“愿闻其详。”毛泽东指着地图,分析道:“漳州虽是闽南重镇,地处九龙江之入海口,交通便利,贸易发达。但是漳州地势平坦,没有城墙,易攻难守。敌军只有张贞一个师,约一万人,孤立无援,主要靠漳州西北之丘陵地区防御。”林彪道:“我军秘密出动,隐蔽接近敌防御地区,突然发起袭击,漳州唾手可得。”毛泽东大喜,赞道:“孺子可教也。”议定,毛泽东、林彪、聂荣臻三人联名致电中央局,建议攻打漳州,以便重振军威。很快接到周恩来的批准:“同意毛泽东同志随军行动,指挥攻打漳州。” 1932年4月18日夜,林彪、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潜入漳州西北之丘陵地区。拂晓,毛泽东一声令下,全体将士发起突然袭击,枪声骤起,弹雨纷飞,军号凄厉,杀声震天。敌军两个团尚在睡梦之中,便被包围聚歼。只用了一个小时,即结束战斗,俘虏了敌团长及其以下一千四百多人。红一军团迅速突破敌军阵地,向漳州城区猛扑。敌酋张贞见屏障已失,大势已去,急忙下令烧毁军械库,率领残部弃城而逃。红一军团几乎兵不血刃,一路呼啸向前,仅用了半天时间,即占领了漳州城。 漳州之役,打得干脆利落、漂亮潇洒。而其缴获之丰,更是出乎意料之外。俘敌一千七百多人,缴枪二千四百余支,大炮十门,弹药无数;还有四十余辆汽车和数以吨计的金条、银元;还缴获了两架飞机,其中一架能飞。毛泽东命令将飞机改名为“马克思号”,飞回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而妥善保管。四十余辆汽车装载战利品和大批粮食、布匹等军需物资,浩浩荡荡的开回根据地。 红一军团在漳州停留了一月有余,又筹集到了一百多万银元。此时,敌情发生新的变化;国民党军队从海上、陆上分数路向漳州杀来。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放弃漳州,率领红一军团返回根据地。 红三军团攻打赣州,大败而返;红一军团攻打漳州,大胜而归。两次战役的结局都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毛泽东也因此而赢得了广大指战员的无比钦佩。在返回根据地的途中,聂荣臻向毛泽东道:“主席,你真是料事如神。赣州大败,漳州大胜;全被你言中了。”毛泽东笑道:“此易知耳。赣州是敌强我弱,漳州是敌弱我强。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以强胜弱,乃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军事原则。”这正是:知己知彼筹划定,胜败全在预料中。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