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8页 (第2/2页)
疑,然而,最受重视的自然还是东院,教授经史子集。 不过,在叶瑾声这些年的努力下,西院也逐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比如说水车、水碓、水纺车,再比如曲辕犁、脱壳车、播种车等农具,无论是农人,还是其他的手工业者都将此处当做了圣地。 当然,东院也是不逞多让,自从七年前陛下推行科举,着各地开办书院以来,已有三次科考,为梁朝遴选出了许多英才。 虽然大部分出挑的都是世族子弟,却也有不少贫寒之士冒头。 不过,大家都明白,只要书院能够继续办下去,那么贫寒之子会越来越多。 因为科举对世人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若是能出头,不说是一步登天,也是质的飞跃了。 刻坊内,叶瑾声将回头要刻录的书籍仔细与刻坊匠人说明白之后,看了一眼天色,准备回家。 . 谢椿死后,谢青珣原本需要守孝三年,然而,得梁帝特许,只一年便可。 待守孝期满,谢青珣便被提拔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其后第二年,朝堂中终于达成了一致,第一届科考,降于下一年举行。 此举一出,整个梁朝都陷入了大哗。 不过,即便是科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的,然而,梁朝中,人最多的就是普通的农家子,自然不愁没有人才可以参加选拔。 而第一届科举,便是谢青珣主考。 御史大夫本就有监察百官的职能,而科举也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日后都要成为同僚,接受御史监察的,如此,在没有什么前例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也算是合适。 且御史为三公之一,地位也足够。 唯一的问题就是,当年的谢青珣实在是太年轻了。 即便他是松实先生的弟子,兄长又是谢丹致,然而,年龄仍旧是他的一大短板。 也不是没有人想看他的笑话,但可惜的是,所有心里存了看笑话想法的人,最后都被打脸了。 谢青珣虽然是第一次负责此等大事,却并不慌乱,一应处事赏罚分明,虽偶有小问题,却最终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差错。 而这第一次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毫无意外,同样是世族之人。 这也很正常,毕竟世族的底蕴,是在不是一些普通人能比较的。 不过,遍布诸多郡县的书院就是为这些普通人所准备的。 虽说科举最终取中的人很少,但是参加过科考的人,他们的本事自然也能看在各处考官的眼中,若是有合适的,便招到县府或者郡府内做个少吏之类。 如今十几年过去,谢青珣已然官拜做成,却气度依旧。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