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开局继承博物馆 第33节 (第2/2页)
,无人机飞到广场上等候夜幕降临。 夜色渐深,张正豪这些志愿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挨个把灯笼上别的电子蜡烛摁亮,让整个广场笼罩在温暖的橘黄灯光之中。 乞巧楼中央的灯尤其明亮,作为主要光源照亮了广场前的空地。 志愿者里头有主持过学校晚会的妹子,主动请缨拿起话筒报流程。 这次过来参观的游客除了实在有急事的,基本都留下来等活动开始。 姚桃桃和她爷爷一直蹲在直播间,幸运地抢到了两张票。 她们爷孙俩蹭另一个幸运抢到票的学校讲师的车过来玩,听说晚上还有活动自然都不愿意走,打定主意要留到活动结束再回家。 到了夜里七点,清阳村的村民们就陆续入场。 他们的身份信息都已经录入,还没拿到身份证的小孩也可以报户口本上的身份证号过安检,这是一上户口就有的。 比较让游客们好奇的是,这些村民基本每家人都带了一两个瓜过来。 瓜的种类各不相同,看得出来都是精挑细选过的,个个都长得圆润漂亮。 他们也是头一次到清阳博物馆里面来,一入内都左右张望,觉得里头简直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小孩子们自然第一时间被挂满彩缎和灯笼的乞巧楼吸引住目光,挣开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手齐齐往乞巧楼方向奔去,嘴里发出“哇哇哇哇”的惊呼声。 平时遇到大吵大闹的熊孩子,大伙都会觉得很烦人。 可这会儿看到这些小孩眼睛亮晶晶地望着眼前的乞巧楼,眼底映满璀璨的灯光,谁都生不出厌烦的感觉来。 反而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仰起头看着灿耀夺目的乞巧楼。 仿佛跨越漫长时空看到当初家家户户相聚庭院、拜月乞巧的场景。 大户人家会结起高高的乞巧楼、挂起大大的灯笼,邀上相熟的亲朋好友,你一言我一语地给小辈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再满含期许地看着女孩儿们遥拜双星、穿针斗巧。 小门小户也不甘落后,即便家中弄不起乞巧楼,她们也会让家里人齐聚一堂做一样的事。 针线谁家没有?星星月亮谁家看不见? 人都到齐了,志愿者就指引着家长带着小孩子坐下来,在小绣娘她们的演示之下学着雕瓜花。 乞巧要的是“巧”,所以能展示出姑娘家手巧的事情都会拿出来比拼一下,雕瓜花就是其中之一。 两个小绣娘本就是吃巧手饭的,从小也没少拿这个练手。 镜头之下,她们一左一右地坐在那儿演示,动作看起来很整齐,雕出来的花样各不相同,但都是些容易上手的吉祥图样。 现在很多小孩动手能力不强,往往削个水果都让人提心吊胆,像她们这样从小就被送去学刺绣并被告知以后要以此谋生的人少之又少。 看着她们娴熟的动作,观众们既觉得赏心悦目,又有点好奇:她们家长怎么放心让她们学这个? 到了清阳村的孩子们,学起来就没那么顺利了。 年纪小的基本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替他们动手。 年纪大点的倒是能自己拿刻刀了,但技巧一时半会很难掌握,所以雕出来的瓜花只堪堪能看出形状,根本没法和两个小绣娘的成品比。 但是小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游客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两个小绣娘演示完也没闲着,接着雕起了难度更高的图样,什么鹊桥相会、嫦娥奔月,在她们手底下都轻轻松松成型,引得不少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要是没兴趣当观众,可以去亲自去体验下棋、投壶、做灯笼、拜双星、穿针斗巧等等项目,全都是感兴趣就能到摊位前动手的。 实在不行,还能继续泡在一号馆参观白天没来得及看的展位。 一时间整个博物馆热闹非凡,游客们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拍照,或捋起袖子参加七夕活动,或独自欣赏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一次难得的参观机会。 毕竟也不知道下次要什么时候才能抢到票。 自由活动时间持续了约莫一小时,主持人就宣布今天的表演节目要开始了。 王小麟先友情出场帮忙暖场,自弹自唱嗨歌一曲《睡觉睡到自然醒》,唱出了不知多少人的简单梦想:每天睡满八小时。 有学得快的都快跟着唱了。 接着大家最熟悉的苏轼也上来了,他被王小麟带动了情绪,跑上去唱了首秦观的《鹊桥仙》。 弹幕里有人开始考证《鹊桥仙》的写作时间,一拨人表示苏轼不可能知道这首词,一拨人则表示“好听就完事”。 确实很好听。 四十多岁的人,声音里总是比十四岁的半大少年多几分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深沉,更能唱得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然。 这和《水调歌头》又是不同的感觉。 不少人当场表示循环曲目又多一首! 最后上场的就是韩娥了。 韩娥一开始不是很习惯用现代设备,不过练习了几天也适应过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